五部門關于開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
小米城區NOA,8個月后追平華為?
2024年11月04日關于小米城區NOA,8個月后追平華為?的最新消息:2021年3月,雷軍推出了小米首款折疊手機MIX FOLD,也正式宣布了要跨界造車,這一年,華為也帶來了Mate 40系列,已經成立兩年多的華為車BU,推出了華為乾崑智駕的第一代版
2021年3月,雷軍推出了小米首款折疊手機MIX FOLD,也正式宣布了要跨界造車,這一年,華為也帶來了Mate 40系列,已經成立兩年多的華為車BU,推出了華為乾崑智駕的第一代版本,華為ADS 1.0。三年后,華為智駕版本已經迭代了2次,小米汽車也迎來了第一次城區NOA升級,從實測體驗看,智駕整體的邏輯趨于人類駕駛員,效果似乎非常接近華為ADS 3.0,如果從小米SU7的上市時間開始算,將近7個月,就幾乎趕上了華為在過去一年的迭代水平,那么問題來了,這一次,小米智駕新版本的實力究竟如何?有沒有可能在明年追平華為?
復雜路口不再保守,但下一代版本細節處理會更好?
在聊小米汽車城區NOA 1.4.0的效果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簡單復盤一番小米汽車的端到端大模型。現階段國內幾乎所有涉及高階自動駕駛技術的車企,都從分段式網絡切換到了端到端一體式大模型,具體的技術邏輯這里不再贅述,簡單說,就是不用再給控制端寫代碼規則,把感知端和規控端融合成一個大模型,目的就是減少數據傳輸的時間,在面對發生過的事情時有經驗處理,面對沒發生的事去學著處理,這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讓系統實現“看到就執行”的效果,小米的智駕技術也是如此。
從底層邏輯看,其實和理想汽車的One-Model結構非常相似,都是端到端+視覺語言模型(VLM),也是用到了2枚算力508TOPS的英偉達 Orin-X芯片。不同的是,小米汽車在BEV網絡上用到了變焦技術,也就是可以在感知層面做到動態調節,當在比較考驗精度要求的窄路或者停車場時,像素網格大小會調整到0.05米,而在相對寬闊的場景下,這個尺寸會擴大到0.2米,這也是能夠實現雙向十車道無保護左轉的基礎條件,理想汽車雖然沒用上變焦BEV技術,但是基于快慢兩套系統之外,實際上比小米汽車多了一個云端世界模型,當系統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將采集記錄后的數據上傳,在云端將問題場景進行二次搭建,讓大數據分析問題根源之后再針對性進行訓練,學習后再交給端到端處理,總之三套模型之間是相互輔助的關系,這兩套智駕系統比起來,在不同場景下都有各自的優勢。
在上一代的智駕版本中,有不少車主給到的反饋是,復雜路口的處理相當謹慎,人車混行之下接管頻次較高,其實相比后期對硬件層面的調整,這類屬于軟件層面的問題通過OTA做優化更容易解決,在智駕框架思路確定之后,接下來更多的工作就是不斷再去優化細節。所以在這一次的新版本中,特意強調已經優化了功能升降級邏輯,對車輛和行人的速度檢測也進行了優化,目的就是避免再出現遇到人車流量大的交錯路口,系統算不準合適的起步時機只能主動降級。
在新版本中,多了U型路的掉頭能力,更據交通信號燈指令能夠自主通行,在無前車的路口也能通過,支持對靜態占道的臨停車、錐桶、三角架等障礙物繞行,從目前多數實測的體驗來看,新版本在復雜路口的通行軌跡和細節確實更加趨于擬人化,比如,在變道邏輯中,目前市面上大多智駕系統普遍的做法是,提前開啟轉向燈,在合適的契機再插入規劃道路,而這次小米汽車的新版本,是確保和后車具備安全距離,并確定后車的大致運動軌跡之后,幾乎在執行轉向的同時開啟轉向燈。再比如,在無保護左轉彎邏輯中,新版本不會按照前車的運動軌跡跟車行駛,而是會向左多打半圈,繞到前車側后方的“安全區”,巧妙的利用前車的位置,躲開了和對向車輛、行人或者非機動車的混輪博弈。
這兩個細節的提升,可以說基本解決掉了絕大多數變道轉彎的難題,不過這一代版本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通行效率的優化程度還不夠,由于系統在復雜路口做了較多的安全冗余,整體反映會顯得稍慢一些,在丁字路口已經出現合適的起步契機時,系統識別到了后方有正在移動的障礙物,所以還在考慮是否繼續行徑時的幾秒鐘,錯過了本可以直接通行的機會,盡管在復雜路口系統降級的次數變少了,但通行的效率依然不夠高。
另外,當行駛至道路中央有靜態車輛占道時,系統并不是全部都會采取繞行,即便是道路劃線非實線,系統也會提示需要接管,但是在變道、轉彎時,多數情況又可以實現流暢的繞行,這個差異顯然是決策還不夠“成熟”,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小米SU7的交付量還在增加,數據積累量還不夠多,雷軍在最近一次的城區NOA體驗中也提到了,在北京50公里左右的城市道路,全程出現了4次接管,原因分別是遇到了事故無法繞行、修路施工、排隊進出收費站和人行橋下遇到強加塞,所以不出意外,在下一個版本中,這些細節可能都會被優化。
不用高線束激光雷達,明年也能追平華為ADS 3.0?
從小米汽車新版本的城區NOA效果來看,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已經非常接近理想汽車的6.4版本了,也相對接近當時還沒把BEV融到GOD網絡的華為ADS 2.0。那,明年有機會追平ADS 3.0嗎?
答案是大概率可以實現。首先,我們從感知硬件來看,現階段要實現華為ADS 3.0滿血功能,是需要1顆激光雷達(192線)、3顆毫米波雷達(一顆4D)、11個攝像頭和12顆超聲波雷達,在不同感知硬件的數量上,實際上小米汽車也是如此,只不過,激光雷達用的還是禾賽提供的128線(同款理想汽車),在探測距離上比華為自研那枚少了50米,另外小米沒有搭載4D毫米波雷達,華為用的來自碩貝德,探測距離在280米,而且擅長捕捉不規則異性障礙物,通過回波將采集到的數據建立立體坐標,再配合實時掃圖的192線激光雷達,可以說這套組合把GOD大網的優勢全部能挖掘出來,這也是為什么,華為在今年10月25日,只是發布了對細節優化的ADS Pro V3.1版本,而不是發布4.0的原因之一。
理論上講,96線、128線和196線,線束越多,探測的精度和精度自然越高,而且目前車規級激光雷達產業的價格已經降到了千元級別,小米汽車似乎沒有理由不更換高線束的激光雷達,為什么還會用禾賽的128線呢?這是因為,高線束激光雷達本就會占用一部分算力資源,而華為ADS 3.0的芯片算力已經做到了1000TOPS,小米汽車用的2顆英偉達 Orin-X芯片,疊加后算力雖然只有508TOPS,但分給128線激光雷達的資源空間足夠用,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小米汽車只要不放棄BEV技術,就不需要高線束激光雷達。
BEV網絡的特點,就是將整個場景給障礙物碼上坐標,然后再對每個障礙物單獨去做運動軌跡分析、預判,前面已經提到,小米汽車還用上了變焦BEV技術,就是為了把不同場景的精度做好,并且BEV網絡對算力的要求遠不如高線束激光雷達,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給VLM讓出了一大部分算力資源,而針對道路細節的感知任務,在華為ADS 3.0體系里是由4D毫米波雷達負責的,所以,這樣一來,華為的GOD+PDP和小米的端到端+VLM,就形成了兩類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底層邏輯看似相同,但是感知層面需要的儲備卻是不同的,至于二者的大模型能力,目前都已經具備了從周更升級到日更級別,所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比拼數據積累量了,畢竟實測有效數據越豐富,學習訓練后的大模型才會更“聰明”。最后也就能給出一波預測了,小米SU7上市7個月就幾乎做到了華為用一年升級的ADS 2.0水平,隨著后續交付量和數據的提升,估計很快下一代版本就會發出,追平ADS 3.0,大概率明年會實現,若是參考小米首次推送的節點(今年6月)來看,不排除明年6月也會發布新版本,這距離追平華為的時間,還剩下8個月。
作者丨張衛東
原文標題:小米城區NOA,8個月后追平華為?
-
試駕小米SU7半年,福特CEO竟然這樣評價2024-11-01
-
小米 SU7 Ultra上市,雷軍成了日本汽車行業最膽寒的人?2024-11-01
-
賣80萬的車,小米花10分鐘,入賬三千多萬訂金2024-11-01
-
暴增239.8%!江淮汽車,業績反轉2024-11-01
-
全年銷量目標接連下調,理想汽車先給 CEO 發了 6 億激勵2024-11-01
-
第43周新勢力銷量榜 零跑周銷0.85萬緊趕問界 小米小鵬銷量超蔚來極氪2024-11-01
-
馬斯克的特斯拉盈利超預期,國產新能源汽車該“卷”向何方2024-11-01
-
定了!歐盟開始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在歐洲建廠是最好出路嗎?2024-11-01
-
歐盟終裁結果落地,汽車出海再遇關山?2024-11-01
-
小米打出了高端化的關鍵一槍2024-11-01
-
雷軍的世界第一,是小米選擇避開華為2024-10-31
-
汽車行業看似繁榮,實則利潤跌至冰點2024-10-31
-
小米SU7 Ultra,定價低了?2024-10-31
-
歐盟公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國內外多方發聲2024-10-31
-
深圳:打造汽車融資租賃等4大特色產業,最高補貼500萬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