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門關于開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
Q2財報數據亮眼:汽車業務改寫小米增長邏輯
2025年08月24日關于Q2財報數據亮眼:汽車業務改寫小米增長邏輯的最新消息: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團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營收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整凈利潤108億元,同比增幅達75.4%。這份亮眼數據的背后,汽車業務的貢獻尤為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團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營收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整凈利潤108億元,同比增幅達75.4%。這份亮眼數據的背后,汽車業務的貢獻尤為突出——單季交付8.13萬輛新車,實現206億元營收,同比增幅高達234%,占集團總營收比重提升至17.8%。
更關鍵的是,汽車業務毛利率從Q1的23.2%提升至26.4%,經營虧損從5億元收窄至3億元,單車毛利達6.7萬元,距離盈利僅一步之遙。這一表現不僅刷新了新勢力車企的成長速度,更預示著小米正以獨特的“生態造車”模式,改變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規模效應與產品結構的雙重驅動
小米汽車Q2的爆發式增長,首先得益于規模效應的加速釋放。盡管8.13萬輛的單季交付量在行業內并非頂尖,但高度集中于SU7系列的產品策略,使其在零部件采購、制造成本攤薄上展現出協同效率。以電池為例,隨著采購量的增加,寧德時代提供的麒麟Ⅱ電池組成本較進口電芯降低18%,而自研V8s電機成本僅為博世同類產品的50%,卻實現了1548馬力的輸出。這種“硬件參數透明化+供應鏈垂直整合”的模式,讓SU7的零部件成本較傳統車企降低約25%,為毛利率提升奠定基礎。
產品結構的優化則是另一大驅動力。第二季度開始交付的SU7 Ultra車型,憑借52.99萬元的售價和更高的配置,直接拉高了整體均價。該車型標配的碳陶制動盤和輕量化碳纖維部件,將原本屬于超豪華品牌以及超跑的配置下放到50萬級市場,既提升產品溢價又控制成本。這種“技術平權”策略,使小米在價格戰白熱化的市場中保持了28萬元的含稅均價,與主打性價比的競品形成鮮明對比。
產能釋放的節奏同樣關鍵,北京亦莊一期工廠通過雙班制生產,月產能已達3.2萬輛,二期工廠預計將于Q3投產,屆時總產能將突破50萬輛/年。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汽車的制造效率已接近行業頂尖水平——每76秒下線一輛SU7。這種效率優勢,為下半年YU7系列的訂單交付(當前積壓超20萬臺)提供了堅實保障。
▍盈利臨界點的攻堅
盡管業績亮眼,小米汽車仍面臨“規模越大、費用越高”的行業共性難題。Q2汽車業務經營費用達59億元,包括研發、銷售、管理等各項支出,導致單車分攤費用高達7.3萬元。這一費用結構折射出重資產行業的現實2022年至今,小米在汽車等創新業務累計投入超300億元,單季研發投入78億元,同比增長41.2%。這種高強度投入雖為技術壁壘構筑奠定基礎,但也意味著在銷量未達臨界點前,盈利壓力將持續存在。
市場競爭的復雜性同樣不容忽視,盡管小米堅定不參與價格戰,但其主銷的25萬-35萬元市場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亞迪漢、小鵬P7+等競品通過降價策略搶占份額,而特斯拉Model Y的改款車型也已經推出。更值得警惕的是競品的反擊正在加劇——蔚來、問界、理想、特斯拉等車企開始通過不同渠道分流小米潛在客戶,導致其面臨一定壓力。
生態協同的深度與廣度,或將成為破局關鍵,小米汽車的獨特優勢在于其龐大的IoT用戶基礎(Q2 IoT業務收入387億元,同比增長44.7%)和互聯網服務生態(毛利率75.4%)。例如,用戶可通過小米手機遠程控制車輛空調、預約充電,車機系統與米家智能設備的聯動場景已達32個。這種“硬件+軟件+服務”的閉環,不僅提升用戶粘性,更創造了差異化的盈利空間——互聯網服務單季貢獻69億元毛利,為汽車業務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支持。但如何將這種生態優勢轉化為直接的購車驅動力,仍需時間驗證。
小米汽車Q2的表現,標志著其已跨過“生存關”,進入“規模與盈利平衡”的新階段。根據財報數據推算,若小米汽車月交付穩定在3萬輛至3.5萬輛,季度交付9萬輛以上,就能憑借單車毛利覆蓋費用,實現全面盈利。YU7大定一小時就達到28.9萬臺,目前市場積壓訂單超過20萬臺,產能釋放后完成目標的概率極高。
YU7的成功不僅體現在銷量上,還顯著改變了小米汽車的用戶結構。YU7進一步提升了女性用戶的占比,開售初期的鎖單用戶中女性占比較SU7高出4.5%,達到了30%。另外,蘋果用戶占比達到了52.4%,高出SU7 4.4個百分點。用戶結構的改變,在增強品牌吸引力的同時,也為小米的生態業務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分析稱,小米或許會在2025年底,甚至早于小鵬和蔚來,率先進入季度盈利階段。
然而,下半年YU7系列的交付能否持續超預期,二期工廠產能爬坡是否順利,都將決定小米汽車能否在2025年底實現單季盈利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技術投入強度的同時,通過生態協同降低對硬件利潤的依賴,這將是小米區別于傳統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行業視角看,小米汽車的崛起正在改寫游戲規則當特斯拉以軟件定義汽車,比亞迪以垂直整合降低成本時,小米選擇了“生態賦能+供應鏈革命”的第三條道路。這種模式若能持續跑通,將為小米打開更大的增長空間。6月底,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先后拋出研究報告——到2030年,小米整體營收有望達1萬億元,凈利潤或達1000億元,合理市值將達到2.5萬億港元(約合2200億美元),股價將劍指100港元,直接對標蘋果與特斯拉。
編輯丨楊 果
排版丨楊 朔
圖片來源小米集團
原文標題:Q2財報數據亮眼汽車業務改寫小米增長邏輯
-
交完關稅“保護費”,歐日韓汽車進入“比慘”模式2025-08-24
-
?鄭州啟動2024年度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補資金申報2025-08-22
-
追加3億元!重慶2025年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最新調整2025-08-22
-
河南省鄭州市城建局發布《關于開展鄭州市2024年度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補資金申報工作的預通知》2025-08-14
-
河南丨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 支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延鏈補鏈2025-08-09
-
降低失效成本,高精度CT檢測新能源汽車功率模塊2025-08-08
-
目標全球10強!又一家汽車央企來了2025-08-08
-
中國汽車出口逆勢突圍,新能源激增75%成破局尖刀!2025-08-08
-
亞洲車市 | 2025上半年泰國汽車市場變天!中國品牌進入主流2025-08-06
-
理想汽車應該重塑新理想2025-08-06
-
海南:支持圍繞新能源汽車等培育綠色制造產業集群2025-08-05
-
我國氫能汽車躍上了3萬輛新臺階,市場格局大變,已面目全非2025-08-04
-
汽車公司反復拆分,整合盡頭何在?2025-08-04
-
3場高規格會議再定調,國家將汽車反“內卷”進行到底2025-08-04
-
你好,中國長安汽車!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