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環保節能

兩會前瞻:中國各省計劃同時推進煤炭產業和清潔能源發展!

來源:環保節能網
時間:2023-03-03 11:00:19
熱度:

兩會前瞻:中國各省計劃同時推進煤炭產業和清潔能源發展!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各省發布的工作報告顯示未來一年內各省級行政區將同時關注煤炭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年度政治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各省發布的工作報告顯示未來一年內各省級行政區將同時關注煤炭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年度政治和立法會議,全國兩會將于3月4日在北京召開。

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承諾推廣“清潔”煤炭,建設“先進的”煤電產能,或保證煤炭供應。其中17個計劃加快建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或工業園區,同時更加關注海上風電。

21個省級行政區希望開發“新型”儲能,另有15個計劃開發更加傳統的抽水蓄能水電站。

中外對話分析今年1月舉行的各地省級兩會上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后得出了以上數據。

作為全國兩會的前奏,省級會議通常聚焦中央政府近幾個月的指示。因此省級規劃中的任務可以預示全國兩會可能討論的一些要點。

專家告訴中外對話,這些規劃也表明,各省級行政區正在采取行動落實“1+N”政策體系,即中國到2030年達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頂層規劃。

推動煤炭產業發展

至少24個省級行政區強調了2023年煤炭相關工作的重要性。

傳統能源生產大省計劃加強“清潔高效利用煤炭”,建設更“先進”或“智能”的燃煤電廠或煤礦,并且希望強化煤化工產業。

例如,2022年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三的陜西省計劃今年抓好煤炭穩產保供和優質產能建設,爭取海則灘等4處煤礦開工建設,確保煤炭產量達到7.5億噸,超過去年的產量,且新開工煤電項目1000萬千瓦以上。

與此同時,去年煤炭產量全國第二的內蒙古打算擴大煤炭產業,“瞄準‘煤頭化尾’,加快布局一批新型煤化工項目”,包括支持有“煤都”之稱的鄂爾多斯建設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

在其他地方,江蘇、浙江和山東等制造和工業中心也在尋求擴大煤電產能。

作為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領頭羊之一,山東省計劃開工6個超超臨界大型煤電項目,即更加現代化、更加高效的電廠。該省是中國煤電裝機第一大省。

中部省份湖北計劃強化能源保障,加快鄂州電廠四期、隨州電廠建設,兩座電廠分別擁有一臺100萬千瓦和兩臺66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

專家表示,這些省級行動符合中央政府確保經濟穩定和能源安全的指示,是為了應對2021年和2022年國內電力短缺以及全球能源供應格局的變化。

去年12月,習近平主席主持的一次重要經濟規劃會議要求各級政府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并敦促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

全球能源智庫恩伯(Ember)高級電力政策分析師楊木易告訴中外對話,中央政府“肯定不會改變”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總體目標。但他表示,能源轉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但過程”。

“政府短期內仍需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楊木易說。“可再生能源還不能滿足每年的需求增長,所以我們還是要使用煤炭。”

煤化工設施方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告訴中外對話,在原油價格高企的背景下,煤化工相比于石油化工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新型煤化工(如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等)對于水資源的消耗已經大大減少,而且生產過程也更加清潔,因此傳統的能源生產大省也紛紛開始向產業鏈下游延伸。”他解釋說。

電力短缺仍然迫在眉睫

去年,極端熱浪和干旱導致國內兩大水電樞紐四川和云南面臨一系列電力短缺。據《能源》雜志報道稱,今年云南可能再次發生這種情況,且“更加嚴重”。

該雜志稱,干旱導致云南在2月實施了新一輪限電,這也是去年9月以來的第三輪大規模限電。使用大量電力的電解鋁企業要在去年9月已經減少的用電量基礎上,再減少40%的電力使用。

該雜志解釋云南電力短缺原因時指出了近年來規劃中的不足:“一面是云南水電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另一面是云南的火電規模踟躕不前。最終結構失衡,火電難以為整個電力系統通過兜底支撐。”

云南是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水電的主力軍,大灣區不僅人口稠密,而且是中國的制造業中心。

云南省政府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表示將“加快”480萬千瓦火電項目建設,力爭新開工可再生能源項目1500萬千瓦,同時承諾推動“煤炭安全清潔高效利用”,力爭原煤產量7100萬噸以上,較去年增長6.6%。

氣候承諾復雜化?

云南的例子反映了中國普遍存在的想法。即建設更加現代化的煤電產能可以為中國的能源轉型創造安全網,讓國家電網可以逐漸吸收不穩定、不可預測的可再生能源。

根據能源基金會中國(Energy Foundation China)和中創碳投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逐步淘汰煤電的理想路徑是:

2021年至2025年增容控量;

2025年至2030年控容減量;

2030年至2050年加速燃煤電廠退役;

2050年至2060年燃煤電廠作為“戰略應急”。

然而,一些專家對中國不斷擴大的煤炭行業表示擔憂。

全球能源監測(Global Energy Monitor)和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聯合發布的一項新分析稱,“數百座全新的燃煤電廠會讓中國實現氣候承諾的過程更加復雜和昂貴,這些電廠的所有者擁有政治影響力,他們希望保護自己的資產,避免快速增建清潔能源和逐步淘汰煤炭。”

但該報告指出,只要中國繼續加速發展非化石燃料發電,穩定或放緩電力需求增長,那么煤電裝機的“大規模新增不一定”意味著電力部門的煤炭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會增加。

分析發現,2022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區政府批準新建1.06億千瓦的煤電裝機,達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而退役裝機容量僅410萬千瓦,低于2021年的520萬千瓦。

總部位于倫敦的氣候分析公司轉型零(TransitionZero)數據洞察主管賽博·肯尼迪(Seb Kennedy)告訴中外對話,中國各省推動“先進”且“清潔”的煤炭技術“并不奇怪”,因為此類表述在“十四五”規劃的官方文件中已經出現過。

他說,雖然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部署方面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遺憾的是其并沒有逐步淘汰煤炭的跡象”。他指出,如果減去退役裝機量,去年中國實際上新增了2460萬千瓦的煤電裝機,而去年全球其他地區凈減940萬千瓦。

“中國的清潔煤炭戰略存在巨大風險,原因在于這些技術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方式,只能實現微小的減排,”肯尼迪警告稱,“有更好的辦法。”

“例如我們的分析表明,2020年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已經比最先進的煤炭技術更具成本競爭力,包括電池存儲的成本。”

轉型零的另一項分析顯示,中國煤電“產能過剩”,可能出現擱淺資產,即在到達設計壽命之前就失去價值或負債。

“相反,用清潔能源取代煤炭行業可以幫助其節省1.6萬億美元,突出了逐步淘汰所有煤炭以及先進、清潔煤炭技術的經濟理由。”肯尼迪還說。

持續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盡管中國各省都在推動煤炭產業發展,他們也把風能和太陽能開發放在了2023年規劃的前沿和中心。從東北和西北的傳統可再生能源發電大省,到內陸和沿海地區,這一趨勢隨處可見。

中國是全球風能和太陽能的主要領軍者,國家能源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底,全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已達3.65億千瓦,占全球總量8.37億千瓦的三分之一以上。太陽能裝機容量為3.93億千瓦,占全球總量的30%以上。

事實上,總部位于上海的《界面新聞》援引官方數據稱,2022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包括核電和水電裝機)達12.13億,首次超過煤電。

政策層面,去年6月發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發出明確信號,指導各省“大力促進”陸地、沙漠及海上風能和太陽能基地的發展。

今年一些省級行政區的可再生能源計劃脫穎而出,其中之一是寧夏,根據火力發電網的計算,2022年寧夏太陽能發電居全國首位。該地政府表示將抓好10個大型風電水電基地、11個光伏園區建設,新增新能源裝機300萬千瓦。

東部省份浙江計劃新增并網清潔煤電裝機200萬千瓦、風光電裝機400萬千瓦。山東省稱將耗資140億在魯北鹽堿灘新建一座龐大的風能和太陽能基地,建成后擁有太陽能發電290萬千瓦、風力發電10萬千瓦。

“中國的電力需求中心主要在東部地區,而能源中心則處在中部和西北地區,”廈門大學助理教授吳微說。“但這一背離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各個省份都想把握住為來能源轉型的機遇,因此紛紛布局新能源大基地建設。”

尤其是東部和南部沿海六省,以及臨海的直轄市上海,已經把海上風電場納入今年的計劃,延續了該技術多年來迅速擴張的勢頭。去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海上風電裝機全球第一的國家。

與此同時,內陸省份湖南希望成為深遠海超大功率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制造的領頭羊。

“海上風電這幾年一直在加速發展,比如廣東、江蘇和山東等地發展的速度都很快,”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高級經理冉澤告訴中外對話。“這是因為陸地的資源開發地很多了,尤其是三北地區風電基地建得太多,一度過剩。”

碳簡報(Carbon Brief)去年5月發布的分析顯示,總體而言如果所有的省級和國家目標都能實現,中國可以在2021年到2025年期間“至少”增加5.7億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分析還指出,這些增量會讓“十四五”期間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容量增加一倍以上。

儲能成為熱點

各省的另一個政策熱點是儲能。儲能可以幫助中國“不靈活”的電網大規模容納可再生能源。

近兩年,中央政府出臺了多份相關政策文件,包括《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及猛然推動行業發展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

抽水儲能水電是指在備用電力充足的非高峰時段(如夜間)把水從較低的水庫抽到較高的水庫,電力需求恢復后開閘防水,讓水流通過渦輪機從而實現發電。

“新型”包括其他所有儲能技術,如鋰電池和氫燃料電池。

今年,有27個省級行政區將抽水蓄能水電或“新型”儲能技術納入重點任務,12個將二者同時列為重點任務。

圖片▲黑龍江牡丹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機組。圖片來源:Wang Jianwei / Alamy

例如,地廣人稀的青海省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和水力資源,計劃投入建設三座主要抽水蓄能水電站,建成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

僅次于四川和云南的全國第三大水電樞紐湖北省計劃建設11個抽水蓄能項目,并開發武漢中航鋰電和孝感楚能新能源兩大用于生產鋰電池的大型工業園。

“類似氫、電池存儲和抽水蓄能這樣的儲能技術,是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從而應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突變的關鍵,”恩伯的楊木易說。

“中國電力系統建成之初,電網中沒有大量可變的可再生能源,因此沒有足夠的靈活性來管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突然變化,”他解釋說。

楊木易稱中國的電力系統“急需大修”,從而讓全國能夠向清潔能源轉型,而系統的靈活性是這一系統性變革的“核心”。

氫能持續升溫

除了儲能,各省的另一共同趨勢是對氫能的青睞。去年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要求各級政府“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加速推進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共有19個省級行政區計劃在2023年快速或深化氫能產業發展。

山東和重慶的目標是進一步普及以氫能為動力的燃料電池電動車,廣西則打算建設更多加氫站。內蒙古、吉林和寧夏將重點關注“綠色氫能”,即利用可再生電力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

專家表示。氫能熱的驅動因素有兩個。首先,中西部地區可以在電力東輸和當地消費之余,把剩下的可再生能源用于氫氣生產。其次,氫能可以幫助鋼鐵等難以減排的行業脫碳。

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的冉澤說,氫能應該首先用在那些難以通過電氣化減排的領域,比如工業領域。

他指出,國內現在氫能的發展主要在交通領域,例如氫燃料電池和加氫站。但是它們現在的經濟性都不太好,如果補貼沒有了就比較難發展。

但冉澤指出了該行業面臨的風險:“現在,國內大家(在氫能上)投資的方向和做的事情往往是一樣的,所以國內氫能產業現在面臨同質化的問題,也面臨短期產能過剩的風險。”

冉澤還警告稱,氫氣是“間接溫室氣體”,會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反應,增加全球變暖的可能性。因此氫氣泄漏,即氫氣進入大氣,會部分抵消其氣候效益。

“我們也要重視氫氣的泄漏問題,并要努力采取措施減少泄漏,”他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