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學術論文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與利用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20 13:54:00
熱度: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與利用研究【摘要】:當今世界,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自然資源的消耗隨之加快,廢棄物的利用技術越來越被各國所關注和重視,而我國的自然資源短缺狀況尤為嚴

【摘要】: 當今世界,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自然資源的消耗隨之加快,廢棄物的利用技術越來越被各國所關注和重視,而我國的自然資源短缺狀況尤為嚴重。因此,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研究在我國就顯得更為重要。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是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這些城市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是一個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在我國的許多城市,有大量的污水廠污泥沒有安全出路,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目前國內的一些污泥堆肥廠由于技術含量低、運行成本高、堆肥產品銷售困難等原因,其作用未能充分地發揮。因此,利用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堆肥化生產有機復混肥的資源化研究,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系統總結這一領域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本文對下列問題進行了研究。 基于城市污水廠污泥富含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有機質,有害重金屬元素低,其它元素符合國家農用標準這一事實,本文提出了利用污水廠污泥進行堆肥化后生產有機復混肥的觀點。通過生產優質有機復混肥來保證污泥的有效、持續利用。 通過對堆肥化過程中微生物特征進行的研究,認為堆肥化過程中對微生物活動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有機物和溫度,其次是pH值。通過研究堆肥化過程中微生物與有機質降解的關系,認為中溫條件對有機物降解更為有利,且把中溫堆肥過程分為中溫過渡、中溫和中低溫過渡等三個階段,并從無害化目的出發,利用堆肥化產品進行有機復混肥的研制。根據有機復混肥的特點,結合堆肥產品成分、土壤性質及作用所需的營養狀況,確定了生產有機復合肥的最佳配比,并研制了水稻和玉米專用有機復合肥,并進行了田間實驗,結果表明:所生產的有機復混肥對水稻有較好的增產效果。 不同堆肥試驗(填充料、填充料配比、通風量)的結果表明,污泥與稻草、木屑和玉米芯混合均能成功進行污泥堆肥化,其中以木屑效果最好,表現在升溫速度快,第3天溫度可上升至55℃,且可維持8~11天,35天基本達到腐熟。成功進行污泥堆肥的最佳工藝參數為污泥與木屑的體積比為1:1或1:3,通風量 為o.35曠幾mill,通風頻率為每3h通風3伽*。污泥堆肥腐熟以后結構疏松,且 無臭味。堆肥過程中的高溫能使堆肥病原菌(大腸桿菌計)大幅度滅活,達到國 家高溫堆肥衛生標準。污泥堆肥腐熟后,pH、EC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揮發性固 體、總有機碳、水溶性有機碳的含量約降至堆肥初始的50o/左右;氨態氮、有機 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呈拋物線的變化趨勢;而硝態氮含量的變化正好相反,先 下降后急劇升高;通常堆肥腐熟以后,全氮、全磷、全鉀含量提高;污泥在堆肥 35天以后,水芹oresS)種子發芽指數達50%左右,在堆肥結束時,GI均接近或 達到80%以上。填充料的加入稀釋了污泥重金屬的含量。 堆肥化是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的主要方法之一,評價堆肥腐熟的指標是堆肥 研究的重要課題。現有的評價方法中,有些費時、繁瑣,有些受堆肥原料不同的 限制而不能普遍應用。 通過對污泥堆肥過程中堆肥的物理、化學和植物毒性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一 種簡單方便、快捷準確的污泥堆肥腐熟度評估指標:堆體的溫度必須經過高溫階 段并維持7天左右,隨后溫度下降并趨于平緩,堆體種子發芽指數達65%以上, 污泥堆肥腐熟以后,結構疏松,無污泥固有的臭味,C/N-OTg比值在5~7之間, NO。’/NH。卜4,完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污泥堆肥可以判定達到完全腐熟,無生物 毒性。 本文通過對生產的有機復混肥進行農作物的施用實驗,在作物秸桿和谷物進 行重金屬含量檢測,結果未發現異常,說明是施用有機復混肥在重金屬污染方面 是安全的。 【關鍵詞】:污水廠污泥 堆肥 腐殖質 腐熟度 有機復混肥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農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X703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文獻綜述11-27
  • 第1章 引言27-30
  • 第2章 堆肥化的理論基礎30-42
  • 2.1 堆肥過程中的生物化學30-35
  • 2.1.1 堆肥物料的化學組成30-33
  • 2.1.2 溫度和pH值變化特征33-34
  • 2.1.3 堆肥化過程中的生物化學變化34-35
  • 2.2 堆肥化過程中的微生物學35-39
  • 2.2.1 真菌36
  • 2.2.2 放線菌和細菌36-37
  • 2.2.3 病原微生物37
  • 2.2.4 無害化需要的最適堆肥溫度37-39
  • 2.3 堆肥化的基本原理39-42
  • 2.3.1 高溫堆肥40-41
  • 2.3.2 厭氧堆肥41-42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42-46
  • 3.1 試驗材料42
  • 3.2 試驗裝置42
  • 3.3 試驗方法42-44
  • 3.3.1 污泥與不同填充料堆肥化試驗42-43
  • 3.3.2 污泥與木屑不同配比堆肥化試驗43
  • 3.3.3 污泥堆肥不同通風量處理試驗43
  • 3.3.4 不同腐熟的污泥堆肥對草坪草發芽與生長的影響試驗43
  • 3.3.5 田間試驗研究43-44
  • 3.4 采樣及分析方法44-46
  • 3.4.1 采樣44
  • 3.4.2 堆肥試驗樣品水溶性指標的分析44-45
  • 3.4.3 堆肥試驗樣品全量指標的分析45
  • 3.4.4 堆肥試驗樣品生物學指標的測定45
  • 3.4.5 大腸桿菌的測定45-46
  • 第4章 結果與分析46-69
  • 4.1 污泥與不同填充料混合堆肥試驗研究46-52
  • 4.1.1 污泥堆制過程中的溫度變化及其對病原菌的影響46-47
  • 4.1.2 含水率和有機質的變化47-48
  • 4.1.3 pH和電導率EC的變化48-49
  • 4.1.4 水溶性有機碳(WSOC)的變化49-50
  • 4.1.5 NO_3~--N的變化50
  • 4.1.6 NH_4~+-N的變化50-51
  • 4.1.7 生物學指標51
  • 4.1.8 小結51-52
  • 4.2 污泥與木屑不同配比混合試驗研究52-60
  • 4.2.1 污泥堆制過程中的溫度變化及其對病原菌、pH的影響52-54
  • 4.2.2 污泥堆制過程中EC的變化54
  • 4.2.3 污泥堆制過程中揮發性固體、總有機碳及水溶性有機碳的變化54-55
  • 4.2.4 污泥堆制過程中氮素形態的變化55-57
  • 4.2.5 污泥堆制過程中全N、P、K含量的變化57
  • 4.2.6 污泥堆制過程中水溶性磷的轉化57-58
  • 4.2.7 污泥堆制過程中種子發芽指數(GI)的變化58-59
  • 4.2.8 小結59-60
  • 4.3 污泥堆肥腐熟度評判指標的適用性研究60-65
  • 4.3.1 表觀分析60
  • 4.3.2 溫度變化60-61
  • 4.3.3 堆肥固體碳氮比值(C/N)61
  • 4.3.4 堆肥水溶性有機碳與有機氮的比值(C/N-org)61-62
  • 4.3.5 水溶性碳與水溶性氮(WSC/WSN)水溶性碳與全氮(WSC/TN)的比值62-63
  • 4.3.6 生化需氧量(BOD_5)63
  • 4.3.7 硝態氮和氨態氮(NO_3~-/NH_4~+)的比值63-64
  • 4.3.8 不同腐熟度的污泥堆肥對草坪草發芽及生長的影響64
  • 4.3.9 種子發芽指數(GI)64-65
  • 4.3.10 小結65
  • 4.4 田間試驗結果65-69
  • 4.4.1 玉米65-66
  • 4.4.2 水稻66-67
  • 4.4.3 試驗結果分析67-68
  • 4.4.4 結論68-69
  • 第5章 結論建議69-70
  • 參考文獻70-76
  • 發表論文及課題一覽表76-77
  • 致謝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紫穗槐幼苗在污泥影響下的生理特征與重金屬吸收特征研究    張燦

微波破解污泥及其厭氧消化性能的研究    余林鋒

剩余污泥厭氧消化試驗研究    李賀

城市污水污泥的農田施用    宋敬陽;

伊春河河水溶解態有機碳含量和輸出通量的時空變化    陶澍,梁濤,徐尚平,狄雯華

城市污泥作復合肥粘結劑的研究    吳啟堂,林毅,曾海恩

污水廠污泥作吸附劑的試驗研究    馬志毅,侯紅娟,劉瑞強,晉工

污泥輻射處理研究    李興隆;楊向紅;樸貞圭;李淑芝;

污水污泥的生物處理研究及其展望    劉慶余;蔡曉冬;

淹水對污染土壤鎘形態轉化的影響    鄭紹建,胡靄堂

城市污泥有機氮礦化動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周立祥,胡靄堂,胡忠明

污泥用作農肥處置及其環境影響    徐穎

未消化生活污泥中氮磷供應特性及其環境行為    周立祥,胡忠明,胡靄堂

城市污水污泥農用資源化評述    聶靜;楊健;姚闊為;張淑芬;

活性污泥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譚麗泉;盧寶光;

安徽沿淮地區潮土理化性質及低養分機理研究    宋曉梅;桂和榮;陳兆炎;

制革污泥的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    孫阿惠;柳瑩;李琛;

磷肥施用對蔬菜地土壤磷素淋失潛力的影響    吳一群;李延;

長期施肥對砂姜黑土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響    王道中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農用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袁芳,楊朝暉

城市污泥綜合利用研究    盧年春;李萍;凌云;賴發英;

土壤中重金屬污染元素的形態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劉恩玲;王亮;

貴州省植煙土壤氮素釋放特征研究Ⅰ——黔南地區植煙土壤氮素釋放的特征    翟琨;向東山;

水-巖相互作用對礦床底板突水的影響分析——以我國首份河南夾溝鋁土礦床突水為例    李滿洲;

北京市污泥堆肥處理現狀與發展趨勢    趙平;周邦社;

改性污泥吸附劑的制備及其在含鉛廢水處理中的研究    謝汝楨;蔣文舉;陳堯;姜言欣;楊劍;陳思;趙影;

我國水資源污染治理的技術策略    王寶貞;

養豬廢水的治理工程設計和運行    劉惠成;熊代群;陳航;

多食鞘氨醇桿菌SWH-2的發酵條件優化及降解石油能力研究    高永超;王加寧;孔學;陳貫虹;邱維忠;遲建國;

污泥堆肥化技術研究進展    謝佳;徐惠風;

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提純和表征研究    王波;劉德軍;姚軍;龍浩騎;陳曦;蘇錫光;曾繼述;范顯華;

腐殖酸對土壤中無機磷活化效應的研究    王曰鑫;侯憲文;

腐植酸緩釋磷肥的試驗研究    王曰鑫;程剛;

土壤-水稻系統重金屬空間對應關系和定量模型研究    趙科理

我國典型農田土壤中重金屬的轉化與遷移特征研究    鄭順安

人工濕地處理城鎮污水和豬場廢水研究    李淑蘭

德興銅礦污染土壤重金屬形態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態多樣性研究    謝學輝

土壤鎘污染及農藝調控對蘋果樹體鎘積累影響的研究    于祎飛

城市污泥特性分析及其在生態修復中的應用研究    譚國棟

開封城市土壤有機碳密度、組成及時空變化分析    孫艷麗

施用有機肥對土壤磷組分和農田磷流失的影響    朱曉暉

秸稈和秸稈木質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劉繼培

北方設施菜地重金屬的累積特征及防控對策研究    李樹輝

不同結構水鈉錳礦催化氧化對苯二酚腐殖化反應的特點    曹星輝

γ-聚谷氨酸活化磷礦粉對Pb污染土壤鉛形態及小白菜生長的影響    蔡志堅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種AM真菌對紫云英生長及重金屬吸收的影響    費云舟

鄂南棕紅壤區施用石灰對桃園土壤和樹體營養的效應研究    蔡東

大環江沿岸典型污染區土壤改良技術及對芥菜品質的影響研究    任立研

臨沂煙區綠肥還田配套技術的研究    龐敏

冬小麥品種在長期定位施肥條件下的理化特性研究    董魯浩

控釋尿素對土壤氨揮發、氮素養分和微生物多樣性及小麥產量的影響    劉蕊

雞糞堆肥過程中養分損失及其控制對策研究    魏宗強

杭嘉湖平原稻田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及環境效應研究    楊梢娜

城市污水污泥的農田施用    宋敬陽;

利用微波技術處理工業垃圾    史尚釗 ,門書春

我國市政污泥環境管理初探    王忠偉,孫高峰

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研究探討    班福忱;劉明秀;李亞峰;張吉庫;

污泥與城市垃圾混合堆肥技術    盧杰,李成江,薛文源

污泥處理、處置與利用的研究現狀分析    韋朝海,陳傳好

剩余污泥的處理與處置技術    楊波,陳季華,奚旦立

中水灌溉下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垂直遷移及其對地下水的污染風險    楊軍;鄭袁明;陳同斌;黃澤春;羅金發;劉洪祿;吳文勇;

正交設計與均勻設計的初步比較    夏之寧,諶其亭,穆小靜,李志良

污泥處理與處置的認識誤區與技術對策    袁毅;

城市污泥熱解特性及資源化利用新方法試驗研究    甘義群

城市污泥中污染物的化學形態分析研究    田冬梅

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重金屬形態分布及潛在遷移性研究    李曉晨

不同衛生無害化處理技術對污泥養分效率與環境生態效應的影響    吳慧蘭

江蘇地區城市污泥的基本性質及其強制通風堆肥技術研究    張雪英

城市污泥堆肥用于非洲菊無土栽培的研究    唐藝榮

北京市城市污水廠污泥利用途徑的研究    任宏英

重慶市城市污泥特性及其農用安全性研究    陳萍麗

農田污水灌溉的風險分析研究    李洪良

污泥活性炭的制備及其對染料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解建坤

超聲波處理的污泥中溫厭氧消化能量效率研究    劉春紅

城市污泥中重金屬形態分布及淋溶特性研究    馬海濤

污泥堆肥過程中重金屬形態變化的研究    孫西寧

污泥厭氧消化預處理技術綜述    嚴媛媛;劉曉光;戴曉虎;

微波預處理剩余污泥用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性能研究    周修東

微波預處理對污泥厭氧消化及脫水性能的影響    李華峰

污泥對紫穗槐生長和重金屬積累的影響及施用量的確定    尚虹

城市污水污泥對環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薛文源

化學前處理——改善城市污水污泥厭氧消化處理的有效途徑    李敏,郭靜羅,王景

沉積物中水溶性天然有機物吸著系數的動態測定    林濱,陶澍

混合菌培養在生物降解中的意義    張蔚文

生物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李君嘉

土壤供氮能力測試方法的研究——Ⅱ.幾種測氮方法的測定值與作物吸氮量的關系    胡田田,李生秀

污泥的處理和處置    任鶴云

城市污泥合成燃料的應用研究    胡光塤,洪云希

園林綠地施用污泥堆肥對環境影響研究    曹仁林,霍文瑞,賈曉葵,李艷麗

污泥施肥時銅對農作物的污染    王宏康,閻壽滄

淺談污泥處理技術    趙宇,王曉飛

城市污泥的處理及污泥制活性炭的研究現狀    于遵;任愛玲;

污水處理廠污泥的集中式處理與利用    郝桂珍;李社紅;吳永強;

污泥好氧消化工藝的分析與研究    張崢嶸;黃少斌;

歐洲固廢管理與污泥處理處置的現狀分析    王宗德;

我國中小型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處理、處置研究——兼論仙居縣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方案的選擇    楊俊琦;

農村城鎮污泥處理和農用技術規程    彭智平;李文英;黃繼川;于俊紅;楊林香;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出通知: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工作 組織實施示范項目    

石油化工污泥處理技術的新發展    孫華;滕宇欣;

中國制革污水、污泥處理的現狀分析    丁紹蘭,章川波,俞從正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和處置的關系    唐建國;

污泥處理過程中的物質與能量流分析    張健;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和處置的關系    唐建國;

污泥加鈣二級處理的工藝基礎與應用    張健;章菁;U.Leidel;高世寶;

利用煙氣余熱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印染污泥    翁煥新;馬學文;蘇閩華;孫峰;

冷軋不銹鋼板帶生產過程酸洗污泥的處理與利用    趙俊學;李小明;曾媛;李菲;

鄭州市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探討    汪立飛;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初探    王賢圣;王林;

上海市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污泥液、回用水處理系統工藝技術    胡維杰;

污泥改性深度脫水推進資源化利用    王煦;

破解污泥處理題    記者 楊永芹

杭州污泥處理技術通過鑒定    錢江

年內,讓污泥變沃土    記者 彭磊 實習生 欒方 通訊員 胡信

污泥有望變水泥    通訊員 劉莉婭 記者 肖瓊

化工行業應為污泥處理找出路    本報記者 吳金慧

可年處理有害污泥54萬噸    記者 趙維光

污泥轉為全封閉處理    本報記者 蔡新華

杭州大力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工作    周兆木

新鮮!污泥里面提取蛋白    記者 孫剛 蘇曉梅

污泥變身工業蛋白市場前景廣闊    記者李青 見習記者吳熹

紙漿污泥纖維素酶水解糖化與增效工藝及機理的研究    呂健

污泥混煤燃燒熱解特性及其灰渣熔融性實驗研究    劉亮

污泥生物凈化與土壤化利用技術研究    王布勻

基于節能減排的改良型氧化溝流場優化與污泥制備建材的探索    楊曉

~60Coγ-ray/H_2O_2法與化學法對污泥蛋白發泡液性能的改善研究    相玉琳

污泥吸附除磷脫氮工藝及其數學模型研究    李昂

市政污泥熱解減排技術的研究    李鋼

城市生活污泥的蚯蚓堆肥特性及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徐軼群

污泥間接式干化機理及處置過程中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鄧文義

復合硫桿菌與MT基因工程菌對污泥重金屬的聯合生物淋濾    張弛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種AM真菌對紫云英生長及重金屬吸收的影響    費云舟

小球藻處理生活污水及污泥提取液的試驗研究    司建偉

紫穗槐幼苗在污泥影響下的生理特征與重金屬吸收特征研究    張燦

生物淋濾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屬的動態試驗研究    劉麗芳

污泥農用對作物生長和土壤重金屬累積影響的研究    康少杰

污泥溶胞一水解酸化-CAS減量工藝中試設計及研究    郭幸麗

生物毒性測試法的研究與應用    陳月華

新型填料—污泥粉煤灰陶粒在生物濾池中處理合成廢水的效果研究    韓術鑫

殼聚糖接枝共聚污泥脫水劑的制備及污泥脫水性能    高明

污泥固化和焚燒及其重金屬浸出的試驗研究    鄒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