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銀川 蘭州 內蒙古 經濟發展怎么樣?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4-08-17 14:55:14
熱度:
北方 銀川 蘭州 內蒙古 經濟發展怎么樣?【專家解說】: 銀川市依托資源和地域優勢,大力發展能源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發酵及生物醫藥、機械電器制造、高載能新材料、清真食
【專家解說】: 銀川市依托資源和地域優勢,大力發展能源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發酵及生物醫藥、機械電器制造、高載能新材料、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六大產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性商貿城市優勢,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00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88.97億元,占全自治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40%以上,增長14.9%。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6.91億元、93.74億元、78.32億元。全市人均GDP達到168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19.46億元,增長2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88元。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先后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1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首屆全國釣魚大賽,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銀川國際摩托旅游節。銀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銀川已成為西部經濟、金融、貿易、科技、信息和文化的重要橋梁,以及輻射寧夏全境及陜西、甘肅、內蒙古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一個繁榮、文明、進步、開放的現代化新銀川正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潮流中迅速崛起。
目前,銀川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被國家確定為歐亞大陸橋西隴海蘭新經濟重點開發城市。今后5到10年內,銀川經濟要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構筑起適宜200萬人居住的現代化城市基本框架,城市化率將達到70%以上。我們將以“區域中心、宜居城市”為目標,圍繞“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建設特色銀川,在工業上突出把產業做大做強,在城市建設上突出把環境做美,在商貿上不斷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使銀川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環境最美、功能齊全、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
為早日實現上述目標,銀川市將繼續貫徹實施自治區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全面加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一是通過實施生態立市、特色建市、興工強市、人才興市、依法治市五大治市方略,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壯大銀川經濟實力。二是通過打造“購物在銀川”、“居住在銀川”、“受教育在銀川”、“旅游在銀川”、 “信用銀川”六大品牌,逐步強化銀川的聚集功能,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三是以“五創”為載體,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優化生態環境,打造“塞上湖城”美景,努力創建“天藍、地綠、水清、城凈、居安寧”的最佳人居環境,讓環境成為財富增長的有力支撐。四是堅持五個統籌,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蘭州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總體上蘭州市發展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近年來,蘭州經濟社會總體步入了平穩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發展的質量、后勁和活力明顯增強,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07年,蘭州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預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30億元,增長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8年,蘭州市將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好中求快,和諧發展。明年全市生產總值的預期目標是增長12%以上。 2007年——— 創業實干平穩協調預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30億元 在即將過去的2007年,蘭州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預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30億元,增長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蘭州市財政收入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地區性財政收入完成12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5.2億元,增長36.47%。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完成工業增加值266億元,增長16%。今年蘭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270元和3100元,分別增長了9%和7%以上。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國家和省上規定的指標之內。 項目攻堅進展順利 在今年實施的100項重大項目中,目前已開工建設的有92項,完成投資107億元。吉利轎車一期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3997”項目攻堅計劃全面完成,三年累計實施各類重大項目320項,規劃建設了10大產業基地,完成投資910多億元。 重點改革扎實推進 “393”國企改革三年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國有企業從整體上煥發了新的活力。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稅費改革成果鞏固提高。衛生管理體制改革穩步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全面推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基礎設施投入38億元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完成現金投入38億元,實際工作量達到55億元,實施了71項重大項目。九州大道延伸段、西津西路崔深段等道路拓建工程全面竣工,城區“三大出口”改造建成通車,南河道二期工程、銀灘濕地公園一期、蘭州客運中心等工程基本完工,鄧家花園改造、西關十字綜合治理等項目完成年度計劃,10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洪門子公交樞紐站等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關閉117處黃河排污口 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年內新鋪設排污管網90公里,成功關閉了117處黃河排污口,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0萬噸。生態環境建設、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和黃河水污染治理進一步加強,清潔能源改造“123”計劃積極推進,城區空氣質量呈穩步好轉趨勢,三級和好于三級的天數達到90%以上,創“十五”以來最好水平。 為民興辦實事全面完成 全市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建成208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0所標準化村衛生所。農村5萬人安全飲水工程、5000個生態家園沼氣項目建成使用。城市困難家庭廉租房補貼面達到一半以上。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啟動,參保人數達到48.5萬人。市政府為民興辦的10件實事全面完成。 2008年——— 好中求快和諧發展 預期目標: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 本報訊 昨日,記者從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08年,我市將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好中求快,和諧發展。在明年全市生產總值的預期目標是增長12%以上。 省長助理、市長張津梁指出,從宏觀形勢來看,雖然國家10年來首次提出從緊的貨幣政策,但財政政策的重點將進一步向社會事業、環境保護、解決民生等方面傾斜,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總體上我市發展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近年來,蘭州經濟社會總體步入了平穩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發展的質量、后勁和活力明顯增強,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預期目標 2008年,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和7%;新增就業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8‰以內。 重點工作實施100項重點項目 明年,全市初步確定實施重大項目100多項,預期固定資產投資415億元,重點支持蘭渝鐵路、蘭州鐵路樞紐編組站、中川機場改造、輸油輸氣管道、甘肅國際會展中心等重大基礎性項目建設。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大力引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好項目,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建設投資65億元 明年,全市城市建設計劃投資65億元,重點抓好世紀大道等續建和新建項目,整治改造城市西出口、西北出口、大砂坪北出口,建設深安、白云觀兩座黃河大橋,啟動南山路建設項目,基本完成南河道治理三期工程。逐步改造五泉山、白塔山公園,完成100條小街巷整治。加快安寧新城區建設,重點實施一批道路、橋梁和配套設施。 46戶企業“出城入園” 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工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0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83億元。全面啟動46戶企業“出城入園”搬遷改造工作,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均達到300億元,增長20%和50%。 改造提升特色商業街 完善張掖路商業步行街周邊街區的功能設施,推進甘南路文化休閑街、農民巷風味飲食街等的改造提升。大力實施社區商業、肉菜市場、放心消費等便民利民工程,規范完善連鎖經營、代理經營、便利店、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 支持非公企業創名牌 大力實施非公有制經濟“4111”主體成長工程,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實施技術創新和名牌戰略,加大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獎勵和扶持力度,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20%以上。 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 實行嚴格的環評制度,嚴把節能減排入口關,加大存量產能的技術改造力度,確保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 大力實施放心水工程 下功夫治理黃河蘭州段水污染,大力實施放心水工程。實施西新線黃河一級取水口整治,清理飲用水源地污染源。抓緊實施蘭維廠、南河道污水截流工程和雁兒灣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新建雁灘、西固、鹽場堡三大污水處理廠,建設黃河水源地、磨溝沿至水車博覽園等排污管網。 加快建設晏家坪餐廚垃圾廠 繼續實施整治工業噪聲、建筑工地夜間施工等安靜工程和輻射環境、危險廢物固廢安全工程,加快建設晏家坪餐廚垃圾、西固杏胡臺等垃圾處理廠,盡快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新增10個市級新農村試點村 按照創建精品村、扶持發展村、構建示范村的思路,明年再安排10個市級新農村試點村,同時選擇10個有條件單項突破的村作為扶持發展村,構建以點串線、以線連片的農村發展格局。 力爭推動1至2戶企業上市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繼續實施資產重組的同時,逐步健全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企業資本運作,以佛慈集團等13戶企業為重點,力爭推動1至2戶企業上市。完善企業運行的制度體系。 將更多市民納入社保對象 加快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從業人員、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納入社保對象,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達到21萬人、56萬人、62.4萬人、31.5萬人和29萬人。做好城市低保人員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并軌改革試點,參保率達到85%以上。 新建10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 進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建設10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和1000套廉租住房,落實城鎮廉租住房補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內蒙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此,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程。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十五”時期以來,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改善人民生活,走出了一條符合內蒙古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全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可喜局面。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各省區市的位次明顯提升,使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等行列,人均GDP進入全國前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為內蒙古經濟發展開拓了新的前景。30年來,內蒙古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區生產總值為58.04億元,位于全國第25位,西部第7位;人均生產總值僅為317元,居于全國第17位,西部第5位。地區生產總值在1996年跨上千億大關后,經濟總量擴張步伐不斷加快。初步核算,2007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6091.12億元,位于全國第16位,西部第2位。生產總值增速連續6年居全國之首。截至2007年底,全區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大幅度增加,達到了25393元,按2007年年平均匯率折算,為3339美元,首次超過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3000美元大關,居全國第10位,已連續四年居全國第10位,并且連續五年保持西部第1位。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標志著內蒙古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期,經濟增長穩定性將顯著加強,將進入新一輪需求結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期。
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位次前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次穩中有升
1978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6.56億元,居于全國第18位,西部第3位。30年來,全區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加快了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的建設步伐,集中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使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得到較大改觀。全區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07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404.8億元,比1978年增長265倍,總量位于全國第12位,西部第2位,保持平穩增長。其中,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實現4330.02億元,總量為全國第11位,同比增長29.6%。
1978年-2007年,全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68億元。由于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有力地帶動了全區消費品市場的持續旺盛。2007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4.1億元,比1978年增長60.4倍,總量居于全國第18位,西部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為19.4%,居于全國第2位。
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位次有大幅度上升,增速躍居全國首位
1978年,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6.9億元,居于全國第25位,西部第7位;2007年達到492.28億元,比1978年增長107.4倍,居于全國第17位,西部第2位。改革開放初期,全區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11.9%,此后呈下降趨勢,1981達到最低點,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5.3%。“十五”以來,這一比重不斷上升,2007年全區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6.7%,比2000年提高6.6個百分點,財政綜合調控、協調社會發展的能力有所增強。2007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上年增長43.4%,居于全國首位。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052元,居全國31個省區市的第8位。
四、城鄉居民收入位次前移,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30年來,隨著自治區經濟盤子的持續擴大,加之對涉及群眾利益的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通過增加行政事業單位工資與補貼,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保證離退休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區城鎮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在2006年突破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提高到2007年的12378元,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5%,收入在全國的位次上升到第10位,首次進入全國前10位的行列中,在西部位次由第8位上升到第2位,并連續兩年居西部第2位。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2000年以后,中央高度關注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農村牧區、農牧民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一系列惠農政策使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糧食直接補貼、退耕還林還草補貼和政府無償扶持等多項惠農政策落實到位使農牧民直接受益,充分調動了農牧民生產積極性,有力拉動了農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再加上農牧業結構調整及農牧業產業化的積極推進,使內蒙古農村牧區經濟快速發展,農牧民收入呈現出階段性快速增長,為農牧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升級換代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提高到2007年的3953元,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7%,居全國第15位,連續5年居西部第1位。1978—2007年,內蒙古農牧民生活消費支出人均增加了3118元,增長22倍,達到3256元;恩格爾系數已下降到39%,標志著農牧民生活進入全面建設小康新時期。
五、農牧業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主要農畜產品產量的位次前移
改革開放以來,自治區在農村較早地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牧區創造性地實行了“草畜雙承包責任制”,并對不合理的農畜產品價格體系進行了大力調整,極大地激發了農牧民的生產熱情。“十五”以來,全區上下認真貫徹中央關于解決“三農三牧”問題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加大對農牧業的投入力度,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綜合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2007年,內蒙古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784.08億元,比1978年增長6.5倍,居全國第18位,西部第4位。1978年,內蒙古糧食總產僅為499萬噸,2007年糧食總產1810.7萬噸,比1978年增長2.6倍,位次由全國第23位上升至第13位,西部第8位上升至第2位。肉類產量由1978年的21.8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205萬噸,增長8.4倍,居全國第15位,西部第4位;奶類產量由1990年的39.7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916.1萬噸,穩居全國第1位。
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位次前移,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
“十五”以來,自治區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工業重點項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支柱行業支撐作用加大。全區農畜產品加工、能源、冶金、化工等優勢產業競爭力和盈利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上升。內蒙古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21.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742.7億元,由全國第24位上升至第17位,西部第6位上升至第2位。原煤產量由1978年的0.22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3.54億噸,相應位次由全國第10位上升至第2位,居西部第1位,占全國原煤產量的比重由3.6%上升到14%;發電量由37.78億千瓦小時增加到1931.9億千瓦小時,位次由全國第25位上升到第4位,西部第7位上升到第1位,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由1.5%上升到6%;粗鋼產量由99萬噸上升到1040.3萬噸,居全國第15位,西部第2位。
七、對外貿易長足發展,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與世界許多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1978-2007年全區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465億美元,2007年全區海關進出口總值為77.45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483.1倍,居全國第23位,西部第5位。到2007年底,全區實際利用外資額累計達到116.8億美元,利用外資渠道已擴展到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俄羅斯、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蘭州有沒有小型風力發電機?多少錢啊?2024-08-17
-
蘭州市壁掛爐天然氣用氣指標是多少2024-08-17
-
蘭州有風力發電機嗎?2024-08-17
-
蘭州的天然氣供熱價格暫停調整了,那么壁掛爐用戶的購氣是多少錢呢2024-08-17
-
蘭州市個人住戶現在能安壁掛爐嗎?能安裝的話具體怎么安?2024-08-17
-
蘭州很窮嗎?2024-08-17
-
四月初蘭州哪里適合單位出游2024-08-17
-
蘭州電力技師學院2024-08-17
-
甘肅蘭州的旅游景點都有哪些呢?2024-08-17
-
要和朋友聚會,蘭州市有哪些好玩的,適合朋友聚會去的地方2024-08-17
-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專業好?2024-08-17
-
過兩天帶女友去蘭州旅游,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嗎?怎樣難忘浪漫2024-08-17
-
蘭州什么地方適合國慶旅游?2024-08-17
-
蘭州十一值得去玩的地方2024-08-17
-
請問蘭州市內有那些電廠在招人?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