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專家說

論述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的演變過程了,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歷史進程中,各個不同社會階段人與自然關系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4-08-17 12:57:17
熱度:

論述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的演變過程了,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歷史進程中,各個不同社會階段人與自然關系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專家解說】:自然對人的影響自然及其演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

【專家解說】:自然對人的影響    自然及其演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首先,自然界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創造了人,也改造了人。如前文所述,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人類的出現,都是自然發展、演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環境適宜與否,是人類祖先得以生存的決定性因素。正是自然界在數千萬年前的變遷,給古猿向人的進化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考古資料也表明,人類起源地與自然環境有著重要的聯系。例如北京猿人所生活的環境相當于現在的熱帶、亞熱帶森林環境。森林環境中作為人類生存基本條件之一的天然食物是比較豐富的,森林也有利于其棲息,有利于避開可能威脅其生存的各種自然災害。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的含量與地殼中所含元素的豐度有明顯的相關性。這說明自然通過化學元素與生命發生直接的聯系,并影響生物進化的選擇性。不僅如此,人類在漫長的棲息、進化過程中,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性,人對不同環境的適應逐漸形成了不同區域內人在膚色、面貌、形態等方面的顯著特征,并隨之產生了紅、白、黃、黑的不同人種。當然,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人類能生存發展到今天,并創造了許多超越自然的奇跡,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對人類社會發展并不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人類決不應該因此而忽視自然的作用,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其發展將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并且對自然有相當的依賴性。人離不開自然,人類社會與一定的自然環境相聯系,自然影響著人,人也在適應與改造自然。    第二,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為人類提供必需的自然資源和活動空間,在任何情況下,人都要受到自然的影響。迄今為止,地球是我們發現的唯一適合各種動植物生存的場所,如果離開了這個場所,人類就無法生存。地表自然界不僅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空氣、水、食物、溫度等,還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發展的土地、草原、地下礦藏以及風力、水力、地熱、太陽能等能源資源,人類通過勞動直接利用這些資源,建設道路、房屋、城市和鄉村,為自己創造更有利于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自然為人類提供的條件是不均衡的,促使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均衡性。地表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生產條件的差別及區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各種有利和不利的影響,它能加速或延續社會的發展。一方面,自然環境制約了人口的分布,并影響人口的遷移。地球表面提供給人類的空間并非都適合于居住,占地球表面70%以上的海洋、極地以及干旱的沙漠地帶目前都不宜人類定居。人口則大部分分布在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城市、集鎮及鄉村聚集點通常總是相對集中在河流兩岸地帶、河口附近,這里一般水源條件好,對農業生產有利,交通方便,有利于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因此這些地區人口相對比較稠密。非洲的尼羅河三角洲、西亞的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流域及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之所以成為古代文明的搖籃,顯然與當時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地球環境的變遷同樣也是包括瑪雅文明在內的古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環境及人工環境的變化也是人口遷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在兩干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人口重心從北方逐漸向南方遷移,南方良好的水熱條件就對這種變遷起到了吸引作用;而進入現代社會,大量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人口城市化現象,更是世界范圍的潮流,所以人工環境的變化也對人口變動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自然條件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形成了生產的空間布局和區域的分工,同時也造成了地區發展的差距。自然條件的優劣,自然資源的豐欠,如氣候的好壞、土壤的肥沃程度等,都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在生產和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自然條件好,則同樣的投入可獲得較多的產出。自然條件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在人類社會早期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又造就了不同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帶來發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條件好的地區發展就快些,而條件差的地區發展必然慢些。在現階段,特別是在經濟不很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各區域間的生產條件差別,反映到物質生活上的差別,往往是與自然環境的區域差別有著一定的聯系。另外,由于各區域自然資源的組合狀況、區位的條件以及其他生產條件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對生產的類型和布局、栽培作物的品種和產量;生產工具和運作方式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而也形成了區域的分工與互補,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生產發展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和特色。這種特色甚至影響到他們的社會組織與制度。如形成所謂“治水社會”等〔8〕。此外,自然環境還影響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國家統一、語言分界、建筑、繪畫等〔9〕。    第三,人對自然的依賴是發展變化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又因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水平而改變,其影響程度各不相同,人類也在不斷改變對自然的依賴方式。遠古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這時人對自然的依賴是無條件的,人只能處于被動狀態,主要依靠自然界可供采集的食物和捕獵的動物來滿足自身的需要。進入農業教會,人類對環境的依賴主要是土地、氣候和水利條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也就不斷地發生變化。原有意義上人對自然的依賴被相對削弱了,而人對自然的依賴則主要建立在自然或生態的持續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    最后,自然的變化一般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數百萬年、數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才能顯現出來,相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的演變是一個慢變量。在這種長尺度的時空范圍內,自然只決定作為生命物種的人類的誕生、成熟與消亡的周期,但并不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在一個中尺度的時空條件下,如地理、氣候等條件對人類社會的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例如資源稟賦與分布、內陸或沿海、平原或山地、熱帶或寒帶將影響社會經濟類型、生產和生活方式等。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然的制約,但大規模的資源調配、消除戈壁、沙漠等自然阻隔和抵御劇烈的自然災害皆非易事。何況從宇宙演變的尺度看,人類只是萬物循環過程中的一個短暫插曲,終究無法擺脫自然規律的安排。    就現今人類社會而言,自然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自然固有其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人類只有不斷地認識自然,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戰。1.2.3.2 人對自然的影響    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處于主導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時又給自然以影響。盡管人的影響是有限的,受一定的時空條件制約,但在小尺度的時空范圍內(對應于人類的文明時代),自然條件是相對穩定的(自然相對于人的生命周期或社會變動周期來講,相當于不變的外生變量),人仍可以通過社會經濟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和影響空間。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深刻。人對自然施加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人類的需求,它決定人類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二是人類具備的手段,其中主要是技術手段和組織手段。技術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的使用使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們決定了人類的生產結構和發展方式。而人類需求與手段的變化又都來源于人類社會的規模、結構、組織、觀念、文化等復雜背景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基本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然施加積極的建設性影響,合理利用自然條件,并創造新的更適合人類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是對自然產生消極的破壞性影響,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調。例如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森林減少、水土流失、資源匱乏等生態破壞,以及由于大量廢棄物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P·埃利希等用如下公式表述人對自然的影響〔10〕。    E=P×C×T    式中:E表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P為人口數量;C為人均資源消耗量,與發展階段有關;了為單位資源消耗產生的環境影響,與生產技術相關;P×C就是自然資源的消耗量。B·康芒納等人也有類似的表述,只是把資源消耗量換為產出,環境影響則用污染物替代〔11〕。上述公式表明,人對自然的影響與人口規模、人均消耗水平和生產技術有關,反映了人對自然作用的規模、強度和方式。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的機制。    從自然的結構和功能變化的角度來分析,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的影響,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四種形式:    1.對地球表面結構的改變 人類通過大規模的水土改良、開墾梯田、砍伐森林、城市建設、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水庫的修建等活動,極大地改變了自然界的本來面貌。人類大面積地毀林開荒,種植農作物,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但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片的人工植被(以農作物為主)代替了原有的森林植被,這種影響從1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并且不斷加劇。鄉村和城市的出現,代之以住房和基礎設施等的大量建造,公路、鐵路延伸到人跡可至的任何一個角落,如此規模的人工自然景觀正逐漸改變地球表面的形態,形成新的地貌結構。    2.改變生物圈的成分,影響自然系統的物質流動 這意味著人類通過開采礦產、開挖河道、向大氣和水體中排放各種物質,改變了生物圈所含物質的平衡和循環。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帶來的物質的移動和改變成倍增長。目前,全世界每年的礦床采礦總量約1000億t,人類活動每年遷移的物質總量達1萬km3〔12〕,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物質變化與自然地質作用引起的變化已同樣強烈;另外,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各種物質不僅改變了原有的地球化學循環和遷移轉化規律,而且人類所合成的成千上萬種新的化合物,因這些物質以前在自然中并不存在,在其進入地球物質循環后,很多難以被自然所降解;再者,人類對于水的控制,通過水利工程和人工灌溉,改變了地表水文狀況,影響到水分的循環與平衡。工業生產所排放的污水,也改變了水體的化學成分,產生新的化學變化,從而影響水的質量;由于化石燃料燃燒和廢氣排放,大氣中的物質平衡也被打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其在大氣中的濃度增加,加劇“溫室效應”,而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的排放,不僅改變了大氣成分,形成大氣污染,還導致酸沉降的出現,并進一步對土壤、作物、建筑物等造成影響。    3.對區域及全球的能量流動和平衡的影響 人不可能根本上改變整個區域系統所輸入的能量,因為除核能和地熱能外,無論自然的還是人為的能源,絕大多數都來自太陽。但是,人類活動可以通過調整系統的內部狀態,或控制系統內某個關鍵要素,改變能量流的方向和速率;同時,還可通過改變地表狀態,例如砍伐森林、開墾農田、植樹種草、修建水庫、建設城市等,將現存的地表下墊面加以改造,于是反射率就會相應地變化,從而改變區域的能量收支平衡,產生如城市的“熱島效應”等現象。此外,生產和生活活動向大氣中排放各種化學成分,尤其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可以吸收長波輻射,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    4.作為觸發因素加快或減慢自然過程的速率〔13〕以下估計的數字,很能說明人對自然過程的觸發作用。在土壤侵蝕中,由于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公里上所損失的土壤約為l500一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卻只有12—500m3,前者為后者的125一170倍。這個估算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人類活動可以改變自然過程的速率。另外,人類作用也能縮短生物生長周期,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更多的方面是產生負作用。當今社會,人類的活動日益擴大,諸如森林砍伐、草場過牧、農作耕種、工業采礦、道路建筑和城市建設都在加劇著土壤侵蝕,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在使地表結構的變化越來越迅速。    我們所說的人與自然關系,即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人類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自然,自然也在不同方面受到人的影響,同時又反過來影響人類活動。人類社會的組成因素與自然的組成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了統一的系統,我們稱之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簡稱人與自然系統(圖1—1)。人與自然系統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的持續生存和發展為系統發展的標志。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復雜的,各因素是相互關聯 的。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人與糧食、人與災害、發展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等多種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上。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控應把調整要素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與整個系統的結構、功能協調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滿意的調控效果。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變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問題是人類應該正確認識其活動對自然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提供適應自然規律的、有科學預見的、可調控的人類行為,使其所產生的后果,有利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于人類。作為狩獵者和食物采集者的人   早期人類利用各種材料(特別是石頭)系統地制造工具,開創了石器時代。最初制作的石器是非常簡單的,這可以追溯到更新世靈長類動物制造的原始卵石工具。隨著石器時代的發展,石器變得更為復雜多樣,也更為有效;同時,人類開始使用不同材料(如獸骨、木頭等)組合制造工具,使得進一步開發生物資源成為可能。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借助工具,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動物為生,但由于人類掌握的技術極為原始,生產率很低,因此他們獲取的食物常常滿足不了基本的需求。不過,早期人類具有雜食性的特點,可以通過擴大食物來源保證其生存條件;而且,當一個地方可供食用的動植物快耗盡時,食物采集者們可以遷移到一個新的地方。由于經常處于食物短缺的狀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社會形成了相互合作和公有的社會特征,來自與自然的威脅作斗爭,從而確保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這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具有啟發性的。   無論如何,作為狩獵者和食物采集者的人,由于其數量少,技術有限,仍然沒有擺脫天然食物鏈的束縛,依賴自然并為自然所支配,而對自然的影響極小。 1.3.2.2 作為食物生產者的人   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學會通過栽培植物來供養自己,用馴養動物代替了狩獵,由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使人類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了。隨著農業的出現,人與自然之間長期維持的平衡關系被打破了,新的平衡關系也隨之建立。   人類利用掌握的植物生長的知識,進行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了食物的產量,并使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成為其主要食物來源。在獲得充足和穩定的食物來源之后,人類開始定居并建立了早期的村莊,同時,人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也躍升到生態金字塔的頂端。   農業革命導致了人口迅速增長,而人口壓力反過來又促進了農業生產。為了不斷增加食物的產量,人類需要擴大耕地面積,于是他們開始砍伐或燒毀周圍的森林,開荒種田、放牧養畜,這固然滿足了人類的需求,可也對森林起到了破壞性影響。此外,人類還利用人工灌溉來增加作物的產量。然而,早期的農業開發者并沒有意識到農業活動會導致大規模的森林破壞、土壤侵蝕,甚至文明的衰落,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活動的最終后果是使沖擊平原變成了沙漠而不是肥沃的良田。   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在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的轉變過程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進而又導致人對自然的態度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人們開始認識到:自然是一種可以被制服并被利用來為人類的需求服務的力量。如果這種力量被合理地利用,人類就可能實現自的目的;但是,如果這種力量被濫用,就會產生反作用,并可能導致自身的毀滅。歷史為后者提供了許多證據,而作為食物生產者的人對此顯然沒有深刻的認識,當然也不可能有深刻的認識,歷史總是具有局限性的,人類也總是在經歷教訓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 1.3.2.3 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人   自從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從農業社會過渡到一個機器大工業的時代。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工業資源的利用強度迅速增大,人類控制自然的手段發生質的改變,影響自然的方式也多種多樣。18世紀后期發明的蒸汽機及19世紀后期發展起來的內燃機使人類利用能源的能力大大加強,減少了對電力、風力和水力的依靠;同時,現代科技和工業產品在農業上的應用,使農業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食物產量大幅度提高。物 質條件的改善,導致了人口的高速增長,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和資源(礦產、淡水、木材等)消費也大量增加(表1—3顯示了本世紀以來礦物燃料消費的增長情況),各類工業制成品(汽車等)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工具與消費品。人類更多地依靠從天然自然轉變而來的人工自然而生存,并且全面地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存在于海洋、空氣和陸地之間的水循環,基本上取決于太陽能以及大氣環流的作用。人類雖然迄今還不具備改變生物圈宏觀水循環的能力,可卻已在中觀和微觀層次上明顯地改變著水循環的路徑和速率。本世紀以來,隨著世界人口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人類用水量急劇增加,為了獲得穩定可靠的供水以彌補天然水源的不足,人類在江河上建造了成千上萬個水庫,這些水庫的蓄水量已超過了2000km3,使來自地下水和湖泊的12000km3的天然穩定徑流增加了17%左右。為了穩定和增加糧食生產,世界灌溉面積迅速擴大,到1982年已達26100萬hm2,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5%。加上工業用水,與1900年的4000億m3相比,目前全世界用水量幾乎增加了10倍〔17〕。現在全球每年的取水量約相當于再生水量的10%和穩定可供水量(一般指全年可利用的水量)的25%。   在過去的100年間,人類燃燒礦物和冶煉金屬所產生的排放物正在改變著大氣的化學組成和性質。在工業時代以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相當穩定,二氧化碳基本處于自然的循環。隨著大規模工業化,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急劇增加,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大量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顯著提高。盡管科學家對全球變暖是否主要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致仍有爭論,但全球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增高了0.6℃是肯定的。今后,還可能繼續增加。目前,大氣從人類活動中接受的硫,與從海洋、沼澤和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中接受的硫同樣多,數量約在每年7500萬t到1億t左右。另據估計,人類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占空氣中氮氧化物的75%一90%左右〔18〕。   在侵蝕作用下,陸地上的土壤顆粒一部分隨江河流入大海,另一部分則經大氣而降落到海里。人類活動對于上述兩種生物化學循環方式具有明顯的加速作用。據地質學家謝爾登· 賈德森1968年估算:通過江河帶進海洋的土壤沉積物,在農業、畜牧和其他生產活動之前每年為90億t,現在已增至240億t〔l9〕。同時,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人類投入土壤中的化肥量在過去40多年中增長了10倍以上,其中相當大的部分亦隨水土流失進入海洋;另外,荒漠化導致數量龐大的風蝕土壤也作為沉積物落入海中,而目前世界荒漠化面積約占地球陸地的33%。   與土壤流失沉積海底的運動方向相反,目前,人類每年要從地下采出各種礦物上千億噸。其開采速度遠遠超出了這些礦物形成的地質過程。現代工業文明對地球上長期積累的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奪是不可逆轉的。   總而言之,作為現代工業社會中的人,對自然所產生的影響(也許更應稱之為破壞),與原始人類對自然的影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人在自然中的創造力顯著加強,而破壞力也與日俱增,我們不僅要看到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也要認識到由此帶來的威脅不比取得的成就小。因此,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仍然在于打破舊平衡之后,是否可以建立起新的平衡和秩序。1.3.2.4 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階段性特征   歷史上,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域,人類創造了多種文明模式,其中既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又有各種地域文明。每一種文明都與一定自然、社會、經濟、歷史背景相適應,每一種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特征、體系和時空條件,并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演變。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人與自然之間也有一定的相互適應模式,每個模式又都與一定的系統結構相對應,因而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也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功能,系統內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和協調的,并作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整體相適應。但無論何種適應模式及其系統結構都是一定技術、社會經濟條件的產物,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當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時,隨著條件的變化或問題的產生而出現各種不適和失調,在人類文明進化和系統創新的推動下,發展出新的適應模式和系統結構。   由于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是以技術為中介的,因此我們選取技術作為觀察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變化的參考變量。以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相關技術的變化為基本特征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從而分析隨技術變化和利用資源的不同,會對系統內的要素產生哪些影響,以及人類社會各相關要素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形成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的模式和文明特征。同時該模式又具有什么缺陷和產生哪些問題,從而最終導致模式的轉換和系統的結構性變遷。   依技術變化的主線,我們將人類社會分為采集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表1—4總結了人類在上述不同的社會階段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階段性特征及其演變,反映了各階段適應模式及其系統結構中各個側面的基本特征。在以后各章中,我們將展開分析這些特征及其相互適應關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維系人類社會持續生存和發展,并不在于統一的模式,實際上也不存在這種普適模式,而在于適應模式的不斷轉換和系統結構的創新。  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的階段性特征     采集狩獵社會 農業社會 工業社會 信息社會 主要技術手段 原始技術(石器、木器等) 農業技術(青銅器、鐵器、犁、耕作制等) 工業技術(機器、電器、社會化生產) 高技術、清潔技術、信息技術 利用的主要資源 天然食物 農業資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資源) 工業資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 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 智力資源、信息資源、再生資源 薪柴 水力、風力 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清潔能源、替代能源與新能源 對自然的態度 崇拜、敬畏 模仿、學習 改造、征服 調節、適應 人口增長特征 極高的出生率、極高的死亡率、極低的自然增長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高出生率,繼而下降;死亡率不斷下降;高增長率,然后下降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或零增長 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產生的問題 食物短缺 人口過剩、自然災害、土壤侵蝕等生態破壞 人口過剩、就業、老化,資源短缺,糧食緊張,能源危機,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全球變化 主導性產業活動 采集、漁獵 農業 工業 信息業等第三次產業 主要的社會組織方式 家庭、親族群體 家長制家庭、社區組織 核心家庭,科層制組織 網絡組織 多樣化組織 消費方式 滿足個體延續的低水平食物消費 維持基本(生存)需求 滿足高物質消費的發展需求 物質與精神的全面需求和可持續消費 發展方式 依賴天然食物資源 大規模開發農業資源 掠奪型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和環境 追求可持續發展 人類行為影響的空間范圍 個體和群體的聚集地 村落、區域和國家 國家和跨國 全球范圍 延續的時間尺度 百萬年 萬年 百年 十年
  1. 倡導“低碳生活”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體現.以下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的是( )A.出
    2024-08-17
  2. 當前,全球性能源危機、溫室效應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為了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我
    2024-08-17
  3. 勢能的大小與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這種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2024-08-17
  4.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 ① 黃河三角洲發展要尊重、認識和利用規
    2024-08-17
  5. 為什么說強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核緊密的保持在一起?或說使原子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024-08-17
  6. 美元貶值,黃金漲價,股市下挫,石油爆漲這四者如何相互作用,之間有何聯系,有什么規律可循???
    2024-08-17
  7. 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角度,怎樣有效解決當今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2024-08-17
  8. 1、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
    2024-08-17
  9. 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自然變化規律。
    2024-08-17
  10. 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自然變化規律。小題1:隨著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的月相變
    2024-08-17
  11. 古今中外有關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尊重自然規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2024-08-17
  12. 關于人與人和諧與人與自然的文章要有事情,是一篇作文
    2024-08-17
  13. 怎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024-08-17
  14. 辯論題材: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
    2024-08-17
  15. 作文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何過渡到人與人的和諧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