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門關于開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
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靴子落定前
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靴子落定前編譯 | 楊玉科編輯 | Jane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當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時,歐洲車企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來自超級大國的痛
編譯 | 楊玉科
編輯 | Jane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當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時,歐洲車企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來自超級大國的痛苦回擊。
不過,可怕的回擊尚未到來。自反補貼調查開始以來,除最初一些強硬言辭外,中國似乎反應低調。這或許表明,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正面臨供過于求的壓力,而特斯拉去年引發的價格戰,使情況變得更糟。
經過國內市場多年野蠻發展,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逐步增加向歐洲出口的電動汽車數量。雖然其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仍然很低,但憑借在插混市場的主導地位,中國汽車制造商將挑戰日本在汽車出口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德國漢堡獨立汽車分析師馬蒂亞斯·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表示:“如果中國進行報復,使其與歐洲關系惡化,那也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向國外銷售更多汽車的時刻。”
2023年10月4日,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以確定其是否對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了經濟損害,并可能對它們征收懲罰性關稅。歐盟有13個月的時間來做出決定。
關稅調整政策最早可能在明年7月出臺,無論哪種決定,都需要得到全體成員國的批準。在最近對電動自行車和光纖電纜等其他行業的調查中,歐盟發現補貼幅度從4%到17%不等。任何懲罰性的電動汽車關稅,都將在目前10%的進口關稅基礎上實施。
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標志著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惡化的貿易關系進入低谷。此前,由于歐洲試圖降低其供應鏈風險,以及去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超過4000億美元,中歐關系逐漸趨向緊張。
在本月中歐面對面峰會上,中國官員采取了相對平易的態度。中國希望中歐雙方成為重要的貿易伙伴,能夠在供應鏈上建立信任。中國商務部還表示,歐盟應通過這場電動汽車補貼調查,停止貿易保護主義。
可以肯定的是,包括特斯拉、雷諾集團和寶馬集團在內的西方汽車制造商,將其在中國生產的汽車運往歐洲時,也會受到更高關稅打擊。
如果征收關稅,中國的立場可能改變,這將給全球汽車制造業帶來痛苦的后果。寶馬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和大眾汽車集團有33%至40%的汽車在中國市場銷售,而且沒有一家汽車制造商能離開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其它零部件。
今年10月,中國限制用于制造電池的石墨出口。這可能是一個警告。 “最明顯的報復選擇是,將中國的進口關稅從15%調回到25%。”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布拉德·塞策(Brad Setser)說,“中國完全有權利這么做。”
01
內憂外惑
海關數據顯示,比亞迪海豚和上汽旗下名爵MG4等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平均售價約為其本土的兩倍。這種價格差異的原因,包括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慷慨的補貼,以及企業在向海外出口汽車時必須承擔的額外成本,含關稅和運費。
今年9月在慕尼黑車展上展出的海豚,在中國的零售價為11.1萬元(折合15500美元)。在德國,消費者必須支付35990歐元(折合38780美元),盡管這仍遠低于大眾ID.3的入門價格。在電動汽車剛剛起步的泰國,消費者購買一輛海豚需要大約19560美元。
名爵汽車亦如此。十多年來,這個擁有英國聲望的中國品牌,一直在歐洲建立業務。MG4在福建寧德生產,在德國售價為3.77萬歐元,與之在中國的售價相比,高出2萬歐元。
特斯拉在上海生產的Model 3,在歐盟售價比在中國貴1.3萬歐元左右。
如今,推開利潤豐厚的歐洲大門,對于中國汽車制造商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因為美國基本上是禁區,一方面是25%的進口關稅,另一方面,美國慷慨的購買激勵措施只適用于北美制造的汽車。
這關系到數百家現在無利可圖的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未來,在大規模的政府補貼和市區內駕駛不受限制之后,這些汽車制造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與歐洲市場豐厚利潤相對的是,在中國市場,生存之戰正在進行。蔚來在首輪裁員10%后,正在考慮進一步裁員。它曾是中國電動汽車新勢力的領軍企業,向歐洲出口售價5.99萬歐元的ET5轎車等,該公司剛剛又從中東獲得了一筆注資。威馬汽車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擠到邊緣,已申請破產。
在中國,電動汽車供過于求的局面,短時間不太可能得到緩解。截至11月,比亞迪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提高了65%,今年總銷量有望達到300萬輛。與此同時,中國長期的疫情封鎖和房地產行業危機,引發個人債務上升和收入增長放緩,限制了消費者的支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中國政府在電動汽車行業的早期階段給予了一些支持,但現在已經逐漸退出。海外制造商起步較晚,產品和技術相對落后。”
10月,歐盟對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控股的調查開啟,這使得歐盟在尋求保護汽車這個擁有數百萬工人的行業方面,與美國更加一致。在歐盟尋求額外關稅的同時,美國正在推出一系列補貼,以吸引投資,同時對當地供應鏈和電動汽車制造實施嚴格規定,以限制補貼資格。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塞策表示:“美國和歐盟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不希望,向電動汽車的過渡變成向中國電動汽車的過渡。修訂后的美國《削減通脹法案》將允許歐洲汽車制造商獲得同樣的準入,這將有助于形成一致、聯合的應對措施。”
02
勢不可擋
預計到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將增加近一倍。目前,僅占西歐汽車市場總量的3%,但在電動汽車領域卻占8.4%,高于前一年的6.2%,相比2019年的幾乎為零,顯著增長。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今年前9個月,中國向海外出口了約340萬輛汽車,其中電動汽車約占四分之一。
包括蔚來、特斯拉、比亞迪、吉利、名爵、長城汽車和極氪在內的中國制造品牌,正在歐洲擴張網絡。歐洲準備在2035年前,禁止汽油和柴油汽車的銷售,每家品牌都在嘗試不同戰略進入歐洲。
今年,蔚來在德國、荷蘭、丹麥、挪威和瑞典推出了ET5 Touring和EL6車型,起售價約為5.9萬歐元(折合62235美元)。自2021年進入歐洲以來,這個中國品牌還一直在整個歐洲建設基礎設施,以提供充電、換電站以及授權服務中心網絡。
蔚來已經在歐盟建立了13個電池交換站,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23年底,總共擁有120個電池交換站。它還提供租賃模式。
蔚來通過遍布歐洲主要城市的NIO House門店,在歐洲部署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模式,而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比亞迪,則依賴于經銷商合作模式。
比亞迪表示,之所以選擇經銷商網絡,是因為經銷商擁有推出產品必要的經驗、專業知識和黃金地段。
目前,比亞迪在包括英國和德國在內的14個歐洲市場開展業務,并計劃到今年年底在法國建立十多家經銷商。
比亞迪最近在歐洲推出了電動轎車海豹,起售價為44900歐元(折合47362美元)。
吉利控股旗下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極氪今年進入歐洲,在荷蘭和瑞典推出了兩款電動汽車——極氪001和X,起售價分別為59490歐元(62752美元)和44990歐元(47457美元)。
極氪001定位與高檔車如奔馳EQE競爭,這個細分領域在歐洲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并且在不斷增長。
“我們如何在歐洲定位品牌非常重要,因為歐洲高端汽車市場可能是全球最古老、最成熟的市場,”極氪歐洲首席執行官斯皮羅斯·福蒂諾斯(Spiros Fotinos)稱。
該品牌計劃在明年之前,擴展到德國、法國、丹麥和挪威,到2026年覆蓋所有西歐市場。
歐洲吸引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原因,是其汽車進口關稅較低,僅為10%,而美國為25%。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制定歐洲擴張戰略,他們用什么贏過擁有忠實追隨者的本土汽車制造商?
麥肯錫(McKinsey)去年12月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接受調查的歐洲消費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有興趣在轉向電動汽車時,購買一個全新的品牌,包括所謂的顛覆性品牌。
03
中國如何回擊
盡管中國汽車制造商渴望向歐洲擴張,但潛在的懲罰性稅收是否會造成障礙?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懲罰性稅收只會讓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并不能保護當地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免受競爭。
歐洲國際經濟學領域的頂尖智庫布魯蓋爾認為,針對歐盟提出的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中國目前的低調和沉默可能具有欺騙性。在探討中國可能的反擊時,應考慮3個主要因素。
其一,中國可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交針對歐洲關鍵行業的反補貼調查。
這并不困難,因為歐洲自疫情以來大幅提高了補貼,最近還試圖在半導體等行業獲得更多的戰略自主權。對于這種潛在的報復行動,歐盟幾乎無能為力,而且這一措施對于汽車行業,以及歐盟作為自由貿易和世貿組織捍衛者的形象而言,代價將是高昂的。
其二,中國可以嘗試說服歐盟各國政府撤銷歐盟委員會主導的調查。
2014年初也發生過類似的調查,當時歐盟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補貼調查。隨后,這個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歐盟委員會從世貿組織撤回了此案。
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國可能更愿意與德國進行雙邊談判,而不是與歐盟委員會進行討論。但主要區別是,與之前的太陽能電池板相比,汽車行業在歐盟的相對重要性。
汽車行業為歐洲提供了1400萬個就業崗位,也是歐盟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和零部件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歐洲對中國的出口在2023年大幅下降,降幅接近30%,中國在第三方市場甚至歐盟市場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其三,與太陽能電池板調查不同的是,此次是歐盟委員會發起,而不是受到損害的行業提起訴訟。歐盟委員會撤回調查將更加困難,因為會失去可信度。
新的調查旨在保護汽車行業。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歐洲大型汽車制造商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目前歐洲的就業崗位比這些公司在中國的未來更重要。無論如何,歐洲制造商的未來是黯淡的,他們似乎已經在電動汽車競賽中輸給了中國競爭對手。
中國也會發現,與2014年的情況不同,要說服歐盟放棄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決定要困難得多。
蘋果公司今年9月在中國遭遇的事情,或許可以給歐洲一個教訓。
在蘋果推出新款iPhone 15幾天前,華為推出了功能升級的Mate 60,這需要高端半導體。除了對美國主導的先進半導體出口管制有效性提出質疑外,這一聲明還對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售構成直接挑戰。
在蘋果發布前,當地社交媒體上就流傳著iPhone 15質量不佳的傳言。全球投資者紛紛拋售蘋果股票,該公司股價在幾天內下跌約6%。中國對歐盟委員會反補貼調查的反擊,可能不那么直接和透明,但它仍然是有害的,可能會減少歐盟回應的空間。
歐洲現在對中國的戰略依賴程度高于2014年,而此次調查有可能對歐盟造成更大影響。中國加強了其作為全球大國的地位,反競爭性的行為可能會對歐洲核心行業造成更大打擊,因為中國有更大的反擊能力。
另一方面,鑒于汽車行業在就業和出口方面的重要性,歐盟面臨的風險更大。因此,中國可能不會像過去那樣輕易地阻止歐盟調查,同時,這又促使中國進行更大規模的反擊。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Automotive News、Bloomberg、Jing Daily、Bruegel報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標題 : 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靴子落定前
上一篇:5個拷問聊聊小米SU7
-
加快零排放節奏,加拿大給中國電動汽車做“嫁衣”?2023-12-21
-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的組成和作用2023-12-13
-
美國封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結果或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2023-12-11
-
海南擬調整電動汽車充電峰平谷時段,4月至9月、10月至次年3月峰平谷時段這樣劃分2023-12-05
-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缺點2023-11-30
-
常州純電動汽車:重大利好 高速電動出行2023-11-30
-
一文看懂電動汽車是否能全部取代燃油車?2023-11-30
-
插電混動和純電動汽車孰好孰壞2023-11-30
-
補貼下坡 限行助推電動汽車銷量2023-11-30
-
電動汽車增程 甩掉里程憂慮2023-11-30
-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工作原理2023-11-30
-
“十三五”電動汽車展望 電池決定發展重點2023-11-30
-
后補貼時代 電動汽車零部件出路在哪?2023-11-30
-
今年將引進換購純電動汽車1230臺2023-11-30
-
2018年純電動汽車強勢來襲 你準備好了么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