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電解鋁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的
2億升補貼!歐盟重金押注SAF
2025年06月19日關于2億升補貼!歐盟重金押注SAF的最新消息:這場豪賭不僅關乎歐洲航空業的碳中和承諾,更將重塑全球航空燃料市場格局。撰文 |森序出品 | 零碳知識局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一場閉門會議上,一份標注著"機密"字樣的文件正在成員國代表
這場豪賭不僅關乎歐洲航空業的碳中和承諾,更將重塑全球航空燃料市場格局。
撰文 |森序
出品 | 零碳知識局
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一場閉門會議上,一份標注著"機密"字樣的文件正在成員國代表間傳閱。
這份文件揭開了歐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AF)補貼計劃通過拍賣2000萬個碳排放配額籌集資金,對每升合成燃料補貼6歐元,生物燃料補貼0.5歐元,總補貼量覆蓋2.16億升電子燃料或26億升生物燃料。
這個數字可被換算成全球SAF年產量的15%。因此,這場豪賭不僅關乎歐洲航空業的碳中和承諾,更將重塑全球航空燃料市場格局。
政策杠桿撬動萬億市場
歐盟委員會的測算顯示,航空業貢獻了全球2%的碳排放,其中歐盟境內航班占比達37%,其脫碳進程已成為國際氣候談判的核心議題。面對2050年凈零排放的硬性指標,傳統航空煤油路徑已無可能。
在此背景下,ReFuelEU Aviation法規應運而生,即2025年機場燃料必須摻混2% SAF,2030年提升至6%,最終在2050年實現70%的摻混比例。
這個看似溫和的曲線,實則暗藏玄機——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測算,要滿足2030年6%的摻混要求,歐洲每年需要約500萬噸SAF,而2023年全球產量僅13億升(約100萬噸)。
補貼資金的來源頗具深意。歐盟將碳市場拍賣收入作為資金池,這種"污染者付費"機制形成閉環航空公司通過ETS支付的碳成本,部分轉化為SAF的研發補貼。
這種設計既避免增加公共財政負擔,又強化了碳定價的市場調節功能。
更關鍵的是,補貼標準差異化設置——電子燃料獲6歐元/升的天價補貼,生物燃料僅0.5歐元,折射出歐盟對技術路線的戰略導向。
成本鴻溝下的市場困局
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一架漢莎航空A350的油箱正在注入混合燃料,數據顯示,SAF價格是傳統航煤的4.2倍。
這個差距并非個例,波士頓咨詢數據顯示,全球航空公司僅將收入的1-3%投入SAF采購,與歐盟設定的強制比例形成巨大落差。
盡管SAF的環保價值被廣泛認可,但其成本高昂、產業鏈不成熟等問題導致市場推廣受阻。歐盟通過補貼政策干預,旨在填補“政策目標”與“市場現實”之間的鴻溝。
成本結構揭示了SAF的困境。
以HEFA(氫化酯和脂肪酸)工藝為例,原料成本占比高達65%,而廢棄食用油(UCO)的全球爭奪戰已推高原料價格。
更嚴峻的是,當前SAF產能利用率不足30%,固定成本分攤進一步推高單位成本。電子燃料(Power-to-Liquid)雖被視為終極解決方案,但其電解水制氫、二氧化碳捕集等環節的能耗,使得當前成本超過10歐元/升。
此次2億升補貼計劃,不僅是歐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SAF扶持行動,更是其通過碳市場收入反哺綠色技術的創新實踐。
短期刺激與
長期依賴的平衡術
歐盟的補貼方案猶如精密手術刀,試圖在市場失靈處切入。對電子燃料的天價補貼,實質是對前沿技術的定向輸血。
德國一家初創企業算過賬,在6歐元/升補貼下,其PtL(電力合成燃料)項目內部收益率可從-8%躍升至12%。這種差異補貼策略,正在重塑產業投資版圖——2024年全球SAF投資中,電子燃料占比已從5%躥升至22%。
但補貼的雙刃劍效應已然顯現。
法國一航空高管表示"當補貼退坡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價格反彈?"這種擔憂不無道理,歷史教訓歷歷在目生物柴油行業曾因政策突變遭遇斷崖式下跌。
為此,歐盟設計動態調整機制,計劃每兩年根據技術進步重新評估補貼標準,同時要求接受補貼的企業承諾技術共享。
從實驗室到機場的產業躍遷
在挪威卑爾根港,一艘艘滿載生物質原料的貨輪正在卸貨。
這些農業廢棄物將被運往北歐最大的SAF工廠,經過氣化、費托合成等工序,轉化為符合ASTM D7566標準的航空燃料。
這個場景預示著產業變革。傳統石油巨頭BP、殼牌正在將煉廠改造為SAF生產基地,而空客、羅羅等制造商則忙著認證100% SAF適航機型。
SAF產業的崛起正引發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變革。
從原料供應到生產技術,再到終端應用,一條全新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歐盟的補貼政策不僅影響本土企業,更將重塑全球SAF市場的競爭規則,迫使中國、美國等其他經濟體加速布局。
產業鏈重構也帶來了意外收獲。荷蘭一家SAF企業發現,其副產品甘油竟成為化妝品原料,這種循環經濟模式使整體利潤率提升15%。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地緣政治。歐盟對UCO的進口依賴,正在重塑全球廢棄物貿易格局,東南亞的棕櫚油壓榨廠開始轉向航空燃料原料生產。
政策東風下的產業追趕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SAF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
歐盟的補貼計劃為中國提供了雙重鏡鑒。一方面,需警惕技術壁壘與原料爭奪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可借鑒歐盟的“政策+市場”雙輪驅動模式,加速本土SAF產業鏈的完善。
2023年《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國產民機SAF示范應用。這個時間表背后,是中石化鎮海煉化10萬噸/年SAF項目的投產,以及國航在京滬航線完成的首次100% SAF載客飛行。
但中國SAF產業面臨獨特挑戰。國內UCO資源理論潛力約650萬噸/年,但分散的收集體系導致實際可用量不足30%。
為此,中糧集團正在構建"地溝油"追溯系統,而中航油則著手建立SAF供應鏈標準。這些努力正在見效——2024年中國SAF消費量達5萬噸,雖僅占全球10%,但同比增速高達150%。
補貼退坡后的市場邏輯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回望,歐盟的補貼計劃已初見成效。
全球SAF項目投資額突破200億美元,較補貼前增長3倍。但真正的考驗在于2030年補貼退坡后,產業能否實現自我造血。
技術突破正在改寫成本曲線。美國LanzaTech開發的微生物發酵技術,使工業廢氣制SAF成本降至2.5歐元/升;中國石化正在試點的秸稈催化裂解工藝,有望將生物質基SAF成本壓縮至1.8歐元/升。
更革命性的變化來自需求端。波音宣布2030年后交付機型將兼容100% SAF,這個決定將倒逼整個產業鏈升級。
如今,人類首次通過政策杠桿,成功撬動了一個頑固行業的脫碳進程。但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場實驗驗證了碳中和時代的產業變革范式——當市場機制遭遇集體行動困境時,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結合,或許正是破解氣候危機的密鑰。
在布魯塞爾的決策者們看來,2億升補貼不過是序章,真正的變革才剛剛開始。
原文標題:2億升補貼!歐盟重金押注SAF
-
二氧化碳制甲醇是不是綠色甲醇?2025-06-06
-
IMO航運:LNG在2030年后無優勢,藍醇是值得關注的過渡燃料,綠醇成大贏家2025-04-17
-
全國碳市場再度零成交2025-01-20
-
航運碳排放將被納入歐盟碳市場2024-11-24
-
嚴控高污染燃料 湛江市設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2024-10-15
-
脫碳新動作:可持續航空燃料試點,按下綠色交通啟動鍵2024-09-25
-
60%來自中國:美國為何瘋搶我國餐廢油脂 專家釋疑可實現零碳好燃料2024-09-22
-
首次!國產大飛機C919加注可持續航空燃料商業飛行2024-09-22
-
為菠菜加點鹽:清潔、高效的燃料電池催化劑誕生了2024-08-22
-
舊配額不能用了?全國碳市場第三履約期配額大幅收緊2024-08-22
-
突破90元/噸!1季度碳價狂飆為碳市場擴容預熱2024-08-22
-
自愿碳市場風波再起!野蠻生長何時終結?2024-08-22
-
全球前10大船東近半訂單選用綠色燃料,分別用的是啥?2024-08-22
-
廣東省《火力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要求(送審稿)》征求意見2024-08-22
-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劃定廣州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通告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