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環保節能

從“甩賣潮”到“搶購戰”,綠證價格28倍震蕩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5-07-23 09:00:23
熱度:

2025年07月23日關于從“甩賣潮”到“搶購戰”,綠證價格28倍震蕩的最新消息:中國綠證市場經歷了一場從“甩賣潮”到“搶購戰”的價格反轉。撰文 |森序出品 | 零碳知識局近兩年來,中國綠證市場經歷了一場戲劇性反轉

中國綠證市場經歷了一場從“甩賣潮”到“搶購戰”的價格反轉。

撰文 |森序

出品 | 零碳知識局

近兩年來,中國綠證市場經歷了一場戲劇性反轉。

從2024年均價5.59元/個跌至最低0.5元/個的“甩賣價”,到2025年6月30日部分交易平臺出現6-7元/個的成交價,綠證價格在政策、市場與資本的多重博弈中完成“V型”反彈。

其中,2025年以來,國內綠證市場價格持續走高,部分交易價格突破8元/張,較年初1.5元/張漲幅超400%。

中國綠證市場經歷了一場從“甩賣潮”到“搶購戰”的價格反轉。

從“甩賣潮”到“搶購戰”

2024年是綠證市場的“至暗時刻”。

2024年,中國綠證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供需失衡。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全年核發綠證47.34億個,同比增長28倍,其中可交易綠證31.58億個,但實際交易量僅4.46億個,供需比高達7:1。

這種失衡多源于政策沖擊。

2024年,綠證核發范圍呈爆炸式擴張。綠證覆蓋范圍從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擴展至所有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包括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等,導致歷史存量綠證集中釋放。

與此同時,核發效率有了革命性提升。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上線后,核發時間縮短85%,實現“當月電量、次月核發”,供給量呈指數級增長。

盡管規定綠證有效期為2年,但2024年核發的綠證中,29.01億個為2023年及以前電量對應綠證,形成“庫存積壓”。

2024年5月,臨期綠證價格跌至0.5元/個,較年初暴跌98%;某省級交易平臺甚至出現0.26元/個的“地板價”,綠證淪為“白菜價”。

進入2025年,綠證市場突然轉向。

6月30日,某綠證交易平臺出現6.8元/個的成交價,較2024年最低點暴漲2620%。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5年1-5月核發綠證10.93億個,但交易量達2.87億個,交易率提升至26.3%,較2024年提升5倍。

價格反轉的核心驅動力同樣來自政策“組合拳”。

2025年3月,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企業及數據中心納入強制消費范圍。以電解鋁行業為例,山東、內蒙古等地要求2025年綠電消費比例不低于21%,直接催生數億張綠證需求。

此外,136號文規定新能源全面市場化定價,并將機制電量(保障性收購電量)與綠證收益互斥。發電企業為鎖定收益,主動減少綠證供給,導致市場流通量收縮。據測算,2025年上半年可交易綠證規模較2024年減少約40%。

2025年4月,RE100無條件認可中國綠證,特斯拉、蘋果等跨國企業采購量激增。以廣東為例,2025年一季度外資企業綠證采購量同比增長300%,占全省交易量的35%。

三重博弈

中國綠證市場的政策設計始終在“行政強制”與“市場自發”間搖擺。2024年價格暴跌暴露了三大制度缺陷

供需調節機制失靈綠證核發與項目并網時間錯配,導致歷史存量綠證集中釋放,而需求端缺乏彈性。

價格發現功能缺失綠證交易平臺分散,缺乏統一定價機制,區域間價差達10倍以上。

國際互認滯后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覆蓋鋼鐵、鋁等行業,但中國綠證與歐洲GO證書互認仍未落地,出口企業被迫采購國際綠證(I-REC),進一步壓縮國內需求。

2025年政策調整試圖修復這些缺陷。

首先是實行強制配額制,通過行業綠色電力消費比例考核,將綠證需求從“彈性”轉為“剛性”。以鋼鐵行業為例,若2025年實現10%綠電替代,將新增500億度綠電需求,對應5000萬張綠證缺口。

與此同時,136號文通過“機制電量與綠證收益互斥”規則,倒逼發電企業減少綠證供給。據測算,2025年新能源企業選擇機制電量的比例將提升至60%,對應綠證供給減少約20億張。

此外,RE100認可中國綠證后,預計2026年將實現與歐洲GO證書價格聯動,形成全球統一的綠證定價體系。

在市場層面,綠證價格上漲的核心矛盾在于,強制消費主體與自愿消費主體的利益分化。

就高耗能企業而言,鋼鐵、水泥等行業面臨“能耗雙控”與“碳配額”雙重約束,采購綠證成為“成本避險”工具。以某鋼鐵企業為例,2024年簽訂綠電長協價320元/MWh,較2025年380元/MWh市場價節省電費超2000萬元/年。但若綠證價格持續上漲,企業可能轉向自建分布式光伏,削弱市場需求。

對于出口型企業而言,歐盟CBAM機制下,中國鋼鐵、鋁出口企業需支付碳關稅。以鋁為例,2024年中國對歐出口鋁材約150萬噸,若未使用綠證抵扣碳排放,將額外支付碳關稅約4.5億美元。因此,出口企業成為綠證市場“剛需群體”,其采購決策直接影響價格走勢。

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被納入強制消費范圍,推動綠證需求爆發。以騰訊懷來數據中心為例,2025年計劃采購綠證100萬張,覆蓋其30%用電量,對應成本增加約500萬元/年,但可提升其ESG評級,吸引國際客戶。

隨著綠證價格回升,資本開始涌入市場。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試點綠證遠期合約交易,允許企業鎖定未來3年綠證價格。2025年6月,首筆5年期綠證期貨合約以5.8元/個成交,顯示市場對長期價格的樂觀預期。

部分省份試點“綠證消費抵扣能耗指標”政策,企業每購買1張綠證可抵扣0.5噸標準煤能耗。這種聯動機制使綠證成為“碳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碳基金、ESG投資機構入場。

由于中國綠證價格仍低于歐洲GO證書,部分中間商通過“中國采購-歐洲出售”模式套利。據測算,2025年上半年跨境綠證交易量達2000萬張,占全國交易量的7%。

未來展望

短期來看,綠證價格仍將維持高位。

一方面,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各省為完成消納責任權重目標,可能集中采購綠證;另一方面,歐盟CBAM等國際政策將持續推高出口企業需求。

長期而言,綠證市場將逐步走向成熟。

在供給端,隨著分布式新能源項目并網加速,綠證核發量將穩步提升,緩解供需矛盾;在制度層面,綠證與碳市場、ESG體系的深度銜接,將形成更高效的價格發現機制;在國際層面,中國綠證標準的國際化,有望提升其在全球綠色貿易中的話語權。

綠證價格的飆升,不僅是市場供需的結果,更是中國能源轉型與全球綠色經濟博弈的縮影。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綠證正從單一的交易憑證,演變為鏈接政策、市場與國際規則的核心工具。對于企業而言,提前布局綠證采購與碳管理體系,不僅是應對政策考核的被動選擇,更是搶占綠色經濟先機的戰略舉措。

原文標題:從“甩賣潮”到“搶購戰”,綠證價格28倍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