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行業資訊

光伏“賣鏟人”助力之下,印度光伏正在抄我們的后路?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5-08-22 20:05:04
熱度:

2025年08月22日關于光伏“賣鏟人”助力之下,印度光伏正在抄我們的后路?的最新消息:偵碳按“反內卷”進行時。這一兩天,工信部將再次舉行光伏企業座談會——原定于8月1日舉行的工信部電子司召集的這場座談會,據說改到了8月

偵碳按

“反內卷”進行時。這一兩天,工信部將再次舉行光伏企業座談會——原定于8月1日舉行的工信部電子司召集的這場座談會,據說改到了8月20日舉行。對于這場會議,我們充滿期待

與此同時,趕碳號最近一直也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上下一心去產能,我們本土的光伏產能倒是“去”掉了,廢掉了——雖然有不少都是最近一兩年新建起來的并不落后老舊的產能,但海外的光伏產能同步在迅速崛起可怎么辦?這樣,我們反內卷反到后來,不是把大好市場拱手相讓嗎?特別是,正在崛起的產能,偏偏又是那些平常對我們不太友好的國家?

一位光伏大佬透露,在7月3日的第一次光伏企業座談會上,工信部長李樂成就曾表示,我們全力支持光伏企業出海,但也同時強調,一定要把關鍵環節掌控在自己手中,要保持足夠的技術代際差,不能挖中國的墻角,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中國光伏產業的持續領先。

現在的情況是,隨著反內卷、去產能,光伏設備企業的生意已經越來越不好干了,光伏賣鏟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趕碳號在思考,如果這種“交鑰匙”工程不受任何監管、審查的話,我們這場代價昂貴、教訓慘痛的反內卷、去產能,最終結局又將會如何呢?

印度首富的擴張,以及邁為股份的低調

圖為印度信實工業

今年6月,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宣布,其旗下信實工業集團將全面進軍新能源領域,在未來三年內投資超過6000億印度盧比(約合81億美元),分別建設太陽能儲能、電解槽和燃料電池的超級工廠,以創建一個完全集成的端到端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此外,還計劃投資1500億印度盧比(約合20億美元)用于打造價值鏈、合作伙伴關系和未來技術。

信實工業的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離不開中國新能源設備企業的助力。至少,我國光伏設備企業與信實的合作就由來已久。

早在2022年4 月,邁為股份全資子公司新加坡邁為與信實工業簽署協議,供應8條異質結電池整線設備(每條產能 600MW,總計4.8GW),訂單金額超過邁為2021年營收的50%(約15億元人民幣)。這是信實工業布局光伏制造的核心項目,旨在通過HJT技術提升產能效率。

這個設備大單也是邁為投資者們關心的話題。邁為股份在今年4月29日公告的投資者交流紀要中,就有4個問題與信實訂單有關——

投資者向邁為管理層提問“印度信實22年4月簽的合同,為什么24年年報里還是沒有確認收入?”

邁為回答”您好,請關注公開披露信息。”

有投資者繼續追問“信實24年財報說1gw的hjt組件投產了,用的是公司的設備嗎,22年和信實簽訂的不是0.6gw的嗎,是臨時改了嗎, 為什么還沒產生收入啊?”

邁為回答“您好,請關注公開披露信息。”

投資者問到了,邁為不得不答,不得不披露,但又實在不能講。很顯然,公司不愿意就這個問題進行解釋。這真的是一個秘密嗎?

我們知道的另外一則新聞是,邁為股份最近正進行再融資,從中國股市搞錢擴產鈣鈦礦設備。

圖片來源Canva

巧合的是,同樣是在今年4月29日,據海外行業媒體《solar quarter》報道,印度信實工業有限公司(RIL)已啟用其首條吉瓦級異質結(HJT)太陽能組件生產線。這標志著其雄心勃勃的10吉瓦年太陽能產能計劃邁出了重要一步。此舉凸顯了信實工業在印度清潔能源轉型中日益增強的領導地位。

如果只靠邁為的電池片設備,信實的HJT組件還是不能投產下線的。

2023年1月,京山輕機子公司蘇州晟成光伏與信實工業子公司信實新太陽能(Reliance New Solar Energy)簽署合同,供應年產能5.2GW的太陽能組件自動化生產線設備,合同金額約2.82 億元人民幣。

公開信息顯示,這是印度本土規模最大的異質結組件生產線項目,采用晟成光伏的智能化產線技術,支持信實生產高效雙面組件。另外,為滿足印度市場需求,晟成光伏在印度設立技術服務中心,提供從設備安裝到售后維護的全周期支持。

趕碳號忽然想到,前不久市場中有個很驚悚的傳聞,說有無錫設備企業四名員工在印度遭遇“非禮”,后來,也有媒體就此辟謠。但無風不起浪,這樣的傳聞,會不會是積怨已久的光伏主材同行們釋放出來的呢?還是這事是真實發生的呢?但不管怎樣,光伏賣鏟人的印度生意,肯定是火爆的。同樣,要給對方提供“本地化服務”,去印度出差,肯定也是頻繁的。

做生意嘛,就是為了賺錢,這無可厚非。但是,賣設備與賣產品的性質,還是有點不一樣的。這些生意,會不會變成“挖中國光伏的墻角”呢?

印度光伏總產能,已達100GW

時至今日,中國光伏行業仍未擺脫供給失控、全鏈虧損、惡性競爭的困境。

但在無人在意的角落里,印度光伏正在迅速發展。2025年7月14日,印度政府報告稱,其非化石燃料發電裝機容量占比已達接近50%的水平(其中光伏116 GW),提前五年實現《巴黎協定》中承諾的2030年目標。

趕碳號對印度光伏產能一直關注。早在2023年11月,我們就寫過一篇文章《印度,竟然也投產TOPCon了?》。先導智能,正是印度TOPCon項目的賣鏟人。

圖片

圖片顯示,瓦雷能源車間,設備由先導智能提供;來源WEL官網

與此同時,印度的本土產能也在不斷提升。印度能源部長普拉哈德·喬希稱印度光伏制造產能已從2014年的2.3GW增至目前超100GW。

喬希表示“我們正在打造一個強大、自給自足的太陽能制造生態系統。這一成就堅定了我們邁向‘自力更生的印度’以及2030年實現500GW非化石能源裝機目標的道路。”

中印的關系一向微妙,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作為在技術和市場上都處于絕對領先的中國光伏,在印度光伏產業發展上是什么角色呢?

和中國光伏一樣,印度光伏產業的爆發離不開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印度政府推出了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通過直接財政補貼激勵本土制造,并額外投入超113億美元支持光伏制造。截至2025年6月,PLI推動新增18.5GW組件、9.7GW電池、2.2GW硅錠-硅片產能,覆蓋全流程制造環節。

同時,印度設置了ALMM認證制度(本土市場保護),要求政府項目及補貼項目必須采購清單內企業的產品。此外,印度在2022年對進口組件征收40%基本關稅,電池征收25%關稅。2024年進一步收緊,限制未認證產品進入市場。

PLI補貼+ALMM認證+高關稅形成的“激勵-市場-保護”三角框架,讓印度光伏產能迅速擴張。

其中,最能體現印度本土光伏發展的是ALMM的清單,涵蓋太陽能光伏組件(List-I)和電池(List-II)。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獲批型號和制造商名單(List-I)類名單的光伏組件產能已達100GW。

今年7月31日,印度首次公布的審批文件ALMM (List-II)中,6家制造商合計13GW的光伏電池產品獲批,能夠在未來獲得政策支持并參與印度電力市場招投標。

清單的數據包含了規劃中的產能,而根據Sinovoltaics最新發布的關于印度光伏制造業的太陽能供應鏈報告,印度目前組件產能為68.4GW,電池產能為24.5GW,硅錠產能為14GW。

(印度太陽能供應鏈地圖 來源Sinovoltaics)

不難看出,不管是清單中的本土產能還是當下印度的總體產能,光伏電池片的供給都遠遠落后于組件產能。也就是說,印度光伏現在大多數產能仍是處于組件環節的組裝,其上游電池片、硅片仍高度依賴進口,其主要來源當然是中國。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6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光伏電池貿易額高達59.25億元人民幣,高居出口榜榜首,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了46.6%,顯示出印度的光伏電池產業仍高度依賴中國產品。

但是,出口產品是正大光明的,有海關數據可查的。但出口光伏設備,卻似乎一直遮遮掩掩。不知道這些光伏賣鏟人,有沒有像部長要求的那樣,保持了足夠的技術代際差呢?另外,以三哥的精明和信用情況,我們的賣鏟人真要出口已經過剩甚至即將淘汰的成套設備給他們,他們會同意嗎?

如何從印度組裝,到印度制造?

d36a09fdd10d3c8e88e85562e07d8555

去年印度進口光伏產品的基數本來就高,今年繼續大幅增加則是因為印度的政策收緊2025年3月11日,印度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部(MNRE)宣布了一項激進的新規未來只有采用完全未經擴散的黑硅片(Black Wafer)生產的電池片,才能被認證為“印度制造”。

資料顯示,在光伏電池生產過程中,“藍硅片”(Blue Wafer)指的是已經完成了硅片清洗制絨、磷擴散制結、邊緣等離子刻蝕、磷硅玻璃去除以及氮化硅減反射膜制備等核心工序的半成品硅片。其中,氮化硅減反膜呈現出特有的藍色,因而也被稱為“藍膜片”。

由于“藍膜片”已經完成了電池片生產過程中最關鍵和最復雜的步驟,具備了基礎的光電轉換功能,因此,印度光伏企業過去常通過進口“藍膜片“,只需在本土進行后續較為簡單的絲網印刷、燒結、分揀等幾道工序,即可快速制造出符合政府補貼條件的電池片。

這種模式極大降低了技術門檻和生產成本,但可以輕松套取印度國家補貼。所以根據MNRE規定,自2026年6月1日起,所有政府項目、政府資助設施及開放準入/凈計量項目必須使用ALMM List-I組件與ALMM List-II電池的組合。這一要求將組件與電池的供應來源強制綁定,形成從電池到組件的全鏈條管控。

簡單總結,就是硅片的加工,要在印度生產。印度也明白現在的100GW產能,是各環節加總起來的,是“紙糊的面子”,要想本土的光伏行業健康發展,必須完善全產業鏈的建設,其中首要目標,就是光伏電池片的產能提高。

事實上,目前中國電池片出口到印度仍需繳納高關稅,但印度依然加大力度進口,也反襯出本地電池片競爭力的孱弱。

以ALMM List-II清單為例,合計13GW的本土光伏電池中TOPCon產能僅3.3GW,占比26%,而N型技術已在全球市場超過85%,本土技術升級壓力顯著。其中效率最高的TOPCon量產效率也只有25.27%,這在“神仙打架”的中國廠商面前,只能勉強算作第二梯隊。

眾所周知,在光伏產業鏈的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大環節中,電池片環節的技術含量最高,其核心壁壘主要體現在技術迭代速度、工藝復雜性、材料體系創新以及技術轉化難度上。而購買最先進的電池生產設備,就是最快見效的辦法。

某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印度超80%的光伏設備從中國進口。報告還預測2024-2026年印度本土建設光伏產能對應設備需求約為138億元,其中85%需求可能由國內設備公司滿足。

根據印度對于ALMM 的規劃,到2030年要實現硅片-電池-組件100%本土化。近期目標則是在2027年將本土電池產能提升至30GW以上。也就是說未來兩年的時間內,印度計劃要擴展近20GW的電池產能,那么設備向誰買呢?自然也是中國。

隨著中國光伏的崛起,中國光伏設備廠商也以90%的市場占有率保持絕對領先,在設備出海上,前期大多是由隆基、天合、晶科等企業在東南亞建廠,帶動設備廠出海。但隨著“雙反”影響,海外市場都要求本土化生產,這也是設備廠商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最高利潤的市場漂亮國對中國設備有嚴格的限制,而歐洲市場小而分散,地廣人多且技術落后的印度市場看似是“最優選”。同時在成功連任的印度總理莫迪眼中,新能源制造既能吸納就業,也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是完善印度制造業的“重要一環”。

但是對于光伏設備企業以及整個中國光伏行業需要思考的是在國內光伏產業鏈尚未出清的當下,如果無限制地讓印度買到最先進的光伏生產設備,會不會讓中國光伏繼續陷入“內卷”的泥潭。

如果印度擁有了先進的電池片產能,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的進口。而在組件海外市場的爭奪中也會給中國光伏產生競爭壓力。

當然,印度的勞動力素質短時間不會像設備一樣提高,生產良率自然會體現出來。但對于海外買家來說,印度產品一般就是用來和中國廠商“壓價”的籌碼。目前光伏企業的主要利潤都是源自海外市場,如果印度光伏的競爭力提升,讓海外市場利潤降低,對于中國光伏是不是“雪上加霜”?

對于高端產能的出海限制,國外一直走在前面。光刻機、芯片這種知名案例大家有了解,在鋰電池行業,此前韓國某L公司計劃與美國R公司合資,在美國建設陰極材料生產工廠,但被韓國政府否決。

理由是該技術曾接受韓國政府研發資金支持,屬于《產業技術保護法》定義的“國家核心技術”,并表示L公司提出的技術防泄露方案不足,未建立物理隔離、數據加密及人員權限分級機制 。但是,我們寧德時代的鋰電池技術,卻沒有受到此類限制。

在我國,根據商務部、科技部最新發布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將大尺寸硅片技術(182/210mm)、黑硅制備技術、超高效鑄錠單晶工藝納入,但光伏電池制造設備未被直接列入禁止或限制出口條目。

似乎沒有相關規定,不允許先進光伏設備出口,設備企業要賺錢,當然沒有任何責任,責任或許在于相關監管制度。就像硅料產能一樣,企業擴產是為了發展,但產能審批的責任卻并不在企業一樣。

結合國內光伏行業的現狀,以及印度對于先進電池片產線的渴望,有關部門會不會深入考察,在未來對光伏電池制造設備進行限制性保護呢?值得期待。

后 記

最近關于印度的新聞很多,國內媒體報道印度光伏的也有,但大多都是講述印度光伏大基地項目進展緩慢、征地問題頻出、以及外資經商環境惡劣的報道,再度加深了印度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筆者想說的是,2025年印度正式超越中國以14.6億人口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且平均年齡為28.4歲(中國為38.4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在制造業,印度也在“積極補課”2024年首次成為鋼鐵凈出口國、全球第三大藥品生產國、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等等。

所以并不能以現在的視角去給一個年輕的經濟體下“絕對不可能”的定論。作為一個中國光伏行業的參與者,我們的領先優勢是確定的,對于印度進行戰略上的重視也是必要的。

編審及統稿偵碳

歡迎轉評贊!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原文標題:光伏“賣鏟人”助力之下,印度光伏正在抄我們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