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學術論文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穩定性的影響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9 00:27:23
熱度: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穩定性的影響【摘要】:本試驗以棉花長期連作定位試驗田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分層取樣,測定干篩條件下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酸水解有機碳組分

【摘要】:本試驗以棉花長期連作定位試驗田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分層取樣,測定干篩條件下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酸水解有機碳組分和可礦化碳含量來反映土壤有機碳組分的變化特點,分析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組分之間的關系,探討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穩定性的影響。為綠洲棉田合理應用秸稈還田技術,提高棉田土壤肥力、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指導區域農業發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秸稈還田及長期連作棉田0-60cm土層的2 mm粒級干篩團聚體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各連作年限間無明顯差異;無秸稈還田處理下2 mm粒級團聚體含量隨連作年限的增加而明顯減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秸稈還田處理整體上提高了長期連作棉田三個土層的機械穩定性;無秸稈還田處理下,各土層平均重量直徑值(MWD)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趨勢,無論是秸稈還田還是無秸稈還田處理,各連作年限MWD值均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秸稈還田處理能夠提高長期連作棉田0-60cm土層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小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增幅較大,較小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均高于較大粒級,土壤各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有一定的增加;無秸稈還田處理與之表現出與之相反的趨勢。秸稈還田處理下各粒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均高于無秸稈還田處理。無論是秸稈還田還是無秸稈還田,土壤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來自2 mm粒級的團聚體啊約占50%-70%,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2 mm粒級的團聚體有機碳貢獻率則表現出與之相反的變化趨勢。2.秸稈還田能促進連作棉田0-60cm土層總有機碳(TOC)的積累,且隨著連作年限增加TOC含量逐漸升高;秸稈還田處理下各連作年限0-60cm土層有機碳活性組分(I和II)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而難降解組分含量與活性組分含量呈相反的趨勢。秸稈還田能夠顯著地增加長期連作棉田0-60cm土層有機碳活性組分和難降解組分的含量,與TOC變化趨勢一致,且各組分含量均為0-20cm20-40cm40-60cm土層。秸稈還田處理下0-60cm土層有機碳活性指數(LIc)均小于無秸稈還田處理,且除連作15a外,隨連作年限增加LIc呈下降趨勢,30a時達到最低;而秸稈還田條件下0-60cm土層土壤有機碳難降解指數(RIc)均大于無秸稈還田處理,且表現出與活性指數(LIc)相反的趨勢,0-20cm土層RIc隨連作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趨勢,20-40cm和40-60cm土層除連作15a,隨連作年限增加RIc呈下降趨勢,30a時達到最大。3.秸稈還田處理明顯的增加了0-60cm土層的可礦化碳(MC)的含量和可礦化速率(MR),隨連作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趨勢,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與TOC含量變化趨勢一致,且秸稈還田處理下MC和MR均高于無秸稈還田處理。秸稈還田處理下,土壤礦化率(MC/TOC)整體上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趨勢;無秸稈還田處理下有機碳礦化率整體上隨連作年限的增加呈穩定趨勢。秸稈還田均提高了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累積礦化排放量,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秸稈還田處理下三個土層的土壤呼吸熵(q CO2)較無秸稈還田處理要低,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各土層的土壤呼吸熵表現為40-60cm20-40cm0-20cm;無秸稈還田處理下土壤呼吸熵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與秸稈還田處理變化趨勢相反。 【關鍵詞】:秸稈還田 連作棉田 土壤團聚體 有機碳穩定性 有機碳組分 可礦化碳
【學位授予單位】:石河子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141.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英文縮寫8-11
  • 第1章 緒論11-17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11-12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12-15
  • 1.2.1 土壤有機碳穩定性的研究進展12-13
  • 1.2.2 土壤團聚體結構的研究13
  • 1.2.3 有機碳自身難降解性的研究13-14
  • 1.2.4 土壤可礦化碳的研究14-15
  • 1.3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15-17
  • 1.3.1 研究目標15
  • 1.3.2 研究內容15
  • 1.3.3 技術路線15-17
  • 第2章 材料與方法17-20
  • 2.1 試驗材料17
  • 2.1.1 試驗地概況17
  • 2.1.2 試驗設計17
  • 2.2 試驗方法17-20
  • 2.2.1 樣品采集17-18
  • 2.2.2 有機碳的測定18
  • 2.2.3 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測定18
  • 2.2.4 有機碳組分的提取和測定18-19
  • 2.2.5 有機碳活性、難降解指數的計算19
  • 2.2.6 土壤潛在可礦化碳庫特征的測定19
  • 2.2.7 數據處理與分析19-20
  • 第3章 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機械穩定性及有機碳分布的變化特征20-26
  • 3.1 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粒級分布及機械穩定性變化特征20-21
  • 3.1.1 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粒級分布特征20-21
  • 3.1.2 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機械穩定性分布特征21
  • 3.2 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儲量分布特征21-24
  • 3.3 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貢獻率的變化特征24
  • 3.4 本章小結24-26
  • 第4章 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和難降解性組分的變化特征26-34
  • 4.1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組分含量的影響26-29
  • 4.1.1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 0-20cm土層有機碳組分含量的影響26-27
  • 4.1.2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 20-40cm土層有機碳組分含量的影響27-28
  • 4.1.3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 40-60cm土層有機碳組分含量的影響28-29
  • 4.2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的影響29-31
  • 4.3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難降解性的影響31-32
  • 4.4 本章小結32-34
  • 第5章 秸稈還田及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可礦化碳庫特征34-40
  • 5.1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總有機碳含量的影響34
  • 5.2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可礦化碳庫特征的影響34-37
  • 5.2.1 連作棉田土壤可礦化碳含量變化34-35
  • 5.2.2 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礦化速率35
  • 5.2.3 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率35-36
  • 5.2.4 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36-37
  • 5.3 秸稈還田及長期連作棉田的土壤呼吸熵變化特征37-38
  • 5.4 秸稈還田及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可礦化碳與有機碳之間的相關性38-39
  • 5.5 本章小結39-40
  • 第6章 結論與討論40-45
  • 6.1 結論40-43
  • 6.2 討論43-44
  • 6.3 研究展望44-45
  • 參考文獻45-52
  • 致謝52-53
  • 作者 簡介53-5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土壤生物對土壤有機碳穩定性的影響    劉滿強;陳小云;郭菊花;李輝信;胡鋒;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團聚體的分布特征及穩定性研究    劉敏英;鄭子成;李廷軒;

深層土壤有機碳的來源、特征與穩定性    周艷翔;呂茂奎;謝錦升;楊智杰;江軍;楊玉盛;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學特性    魏媛;喻理飛;張金池;

秸稈還田對寧南旱作農田土壤活性有機碳及酶活性的影響    路文濤;賈志寬;張鵬;王維;侯賢清;楊保平;李永平;

秸稈還田對寧南旱區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土壤碳礦化的影響    張鵬;李涵;賈志寬;王維;路文濤;張惠;楊寶平;

黃土丘陵區刺槐林深層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征初探    馬昕昕;許明祥;楊凱;

不同施氮水平對草甸黑土有機碳化學穩定性的影響    李林;李鶴;秦治家;高云航;婁玉杰;劉淑霞;

土壤團聚體穩定性評價方法比較    蘇靜;趙世偉;

不同植被覆蓋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團聚體碳分布的影響    羅友進;趙光;高明;魏朝富;趙麗榮;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學特性及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    劉恩科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錯帶土壤抗蝕力研究    何淑勤

天童地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的碳庫特征    戴慧

土壤呼吸溫度敏感性及土壤有機碳分解速率的研究    唐英平

秸稈養分釋放規律及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戴志剛

不同經營模式楊樹人工林土壤碳庫特征初步研究    王萬江

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特性的影響    王丹丹

秸稈還田對土壤養分及其生物學特性影響的研究    夏強

不同施氮水平對草甸黑土有機碳穩定性的影響    李林

水肥調控對土壤團聚體及有機碳的影響    王學君;董曉霞;孫澤強;田葉;劉兆輝;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三種粒級土壤中有機碳的變化規律研究    陳武榮;肖霜霜;劉煒;盧向榮;劉建華;

土壤無機納米微粒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溫善菊;吳景貴;

喀斯特石漠化過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質變化    盧紅梅;王世杰;

長期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根際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馬境菲;婁運生;周文鱗;李忠佩;

不同養分管理模式與耕作栽培措施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劉小玲;賈良良;韓寶文;李春杰;劉文菊;劉孟朝;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組分的變異    石玲;戴萬宏;

合肥蜀山森林公園馬尾松林松材線蟲病危害后土壤溶解性有機碳氮與養分的變化    葛萍;尹維彬;王雷;徐小牛;

凍融作用對土壤有機碳庫及微生物的影響研究進展    王嬌月;宋長春;王憲偉;王麗麗;

生物反應堆技術在榆林市設施蔬菜上的應用效益分析    艾海艦;朱銘強;亢福仁;王富剛;張楠;

新疆棉花長期連作土壤養分時空變化及可持續利用研究    韓春麗

食土蚯蚓對土壤有機質和酚類有機污染物降解轉化研究    單軍

不同經營措施下果園土壤有機碳庫特性及固碳潛力研究    王義祥

河水漫溢對荒漠河岸林植被及土壤的影響    周斌

長期施肥條件下紅壤性水稻土有機質特征及其與土壤質量的關系    魯艷紅

長春市綠地鉛污染評價及其植物修復研究    李翠蘭

川南坡地幾種退耕模式對土壤抗蝕性及有機質組分的影響    王景燕

連作黃瓜土壤生態環境特征及對黃瓜生長的影響    周新剛

黃土高原生態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轉化特性研究    王春陽

三峽庫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    林杉

耕作方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    樂麗鑫

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的探討    趙春燕

毛竹林地土壤養分動態變化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王雪芹

連作對加工番茄生長發育和土壤生物活性的影響    孫艷艷

不同種植模式對北疆農田土壤微生物多態性的影響    劉瑜

生態有機肥對烤煙南江3號產量質量效應研究    尚軍

灌溉方式對保護地土壤有機碳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響    韓琳

適應秸稈還田的多功能菌劑對冬小麥土傳病害的防控效果及還田效應    李珊

不同管理模式對中低產田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劉小玲

秸稈處理下冬小麥生長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動態研究    車慧

秸稈、地膜覆蓋控制農田土壤風蝕機理    王翔宇;丁國棟;尚潤陽;馬士龍;

小麥秸稈翻壓深度、粉碎程度試驗初報    吳玉榮;

秸稈直接還田對當季作物產量效應    李錄久,楊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鳳體

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及土壤養分的影響    李孝勇,武際,朱宏斌,王允青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途徑探討    胡明秀

黔中喀斯特地區不同巖性土壤的抗蝕抗沖性研究    趙洋毅;周運超;段旭;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下稻草還田對水稻產量及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彭志紅;李明德;蔡立湘;聶軍;廖育林;劉瓊峰;

黃土殘塬溝壑區坡度和坡長對土壤侵蝕的影響分析    魏天興,朱金兆

黃土區不同植被條件下的土壤抗沖性    張建軍,張寶穎,畢華興,李笑吟

量化退耕還林后土壤碳變化    王春梅;劉艷紅;邵彬;趙景剛;

農田土壤空氣CO_2動態和土壤——大氣界面CO_2釋放的研究    戴萬宏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退化植被特征及其恢復重建的研究    嚴代碧

川渝地區土壤可蝕性評價    侯大斌

土壤團聚體水穩定性及其與土壤可蝕性之間關系研究    盧金偉

我國南方不同類型土壤可蝕性K值及相關因子研究    張黎明

西雙版納熱帶季節雨林碳儲量的研究    呂曉濤

花崗巖區土壤抗蝕性評價因子體系研究    林秋月

天童地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的碳庫特征    戴慧

黔中植被和巖性對土壤抗蝕抗沖性的影響    趙洋毅

保護性耕作對旱作農田休閑期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劉博

寧夏平羅縣鹽漬土變化趨勢及土壤生產潛力的研究    黃玉霞

秸稈還田土壤中細菌群落結構多樣性分析及纖維素降解細菌的分離    陶少強

旱地紫色土團聚體特征的指標比較    駱東奇,侯春霞,魏朝富,謝德體,朱波

鄂南第四紀粘土紅壤團聚體的穩定性及其穩定機制初探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華,王天巍,張琪,孫站成

施肥對棕壤團聚體組成及團聚體中有機碳分布的影響    安婷婷;汪景寬;李雙異;

紅壤旱土和水稻土團聚體中磷素的分布特點    郭萬偉;肖和艾;吳金水;丁龍君;劉守龍;

利用方式對石灰土團聚體形成的影響    楊劍波;何騰兵;舒英格;寧婧;趙楊;

不同灌溉方式對保護地團聚體的影響    袁德玲;張玉龍;黃毅;唐首鋒;任秉樞;

貴州石漠化地區棕黃色粘性土團聚體穩定性研究    唐益群;張曉暉;佘恬鈺;楊坪;王建秀;

浙南易蝕土壤的團聚體穩定性及其穩定機理    王虹艷;吳士文;馬海洋;郭軍玲;盧升高;

子午嶺林區植被自然恢復下土壤剖面團聚體特征研究    馬帥;趙世偉;李婷;李曉曉;曾憲芳;

不同施肥條件下微生物對棕壤團聚體和碳分布的影響    王亮;孫向陽;劉克鋒;

長期施用玉米秸桿對黑土團聚體中腐殖質組成和性質的影響    陳輝;竇森;

培養條件下土壤腐殖質在黑土團聚體中的分布    關松;竇森;

黑土團聚體與顆粒中腐殖質組成的比較    竇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團聚體分級特征    胡樂寧;蘇以榮;何尋陽;

臭氧污染對土壤物理結構與團聚體形成的影響    于偉偉;王酈睿;張東亮;寇太記;苗艷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團聚體水穩定性與有機質關系    史奕;魯彩艷;陳欣;

耐鹽堿細菌篩選及對鹽堿土團聚體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響    劉彩霞;黃為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團聚體及其腐殖質數量特征    郝翔翔;竇森;

黑土輕組分C的積累分布變化及其與團聚體水穩性的關系    史奕;陳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對土壤不同粒級團聚體中胡敏素數量和紅外光譜的影響    李凱;竇森;

玉米秸稈碳在東北旱田土壤中的轉化與固定    裴久渤

水稻土團聚體顆粒組對外源污染物(鎘、銅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王芳

降雨條件下鄂南幾個紅壤團聚體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蝕響應研究    馬仁明

長期施肥對棕壤、黑土團聚體組成及其穩定性的影響    冷延慧

灌漠土團聚體穩定性及其固碳機制研究    柴彥君

紅壤表土團聚體穩定性特征及其對坡面侵蝕過程的影響    閆峰陵

集中水流內典型紅壤分離機制及團聚體剝蝕特征研究    王軍光

典型紅壤團聚體力穩性及其與坡面侵蝕的關系    楊偉

不同土地利用與施肥管理對黑土團聚體中有機碳的影響    苑亞茹

保護性耕作下黑土有機碳固定機制研究    范如芹

長期施肥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主要養分賦存特征的影響    邢旭明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穩定性的影響    黃金花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對塿土團聚體膠結劑的影響    薛彥飛

連續秸稈還田對土壤結構性、養分和有機碳組分的影響    劉威

不同侵蝕度紅壤團聚體中粘粒礦物分布特征及其對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    劉冬

土壤電場對粘土礦物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    許晨陽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對塿土團聚體碳、氮分布及碳礦化的影響    李婕

糞肥配施化肥對華北褐土團聚體穩定性及養分含量的影響    劉振東

施肥對土壤團聚體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響    杜介方

表征富鐵土土壤侵蝕的團聚體穩定性及其物理學機制研究    鄭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