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已經正式發布了《
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其中提出到2015年,
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
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累計產量超過50萬輛,您認為從目前
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的程度來看,這個目標想要實現難度有多大?
到2015年實現累計產銷50萬輛的指標,在各級政府的積極支持、資助、倡導下基本上有可能實現。但是到2020年實現產銷量500萬輛的指標,要達成這個指標更難一些,如果按照這樣逐年遞增的話,也就是到2020年就要有將近200萬輛的產銷這樣才行。能否達到預期的最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純電驅動的發展,無論是純電動汽車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都屬于純電驅動,支撐純電驅動的汽車的動力電池、電機,主要還是看市場能不能夠接受。
目前阻礙新
能源發展的最大壁壘是動力電池從電池組的角度來講,它的能量做到每公斤200瓦時以上,5公斤電池充一度電,而且起碼達到10C充放電的速度,10C就是1/10小時可以把電充滿,也就是6分鐘可以充滿電。并且電池起碼要有2000次充放電的壽命。最關鍵的是價格,很可能每千瓦時要控制在一千塊錢以內,這四個特征要是可以實現了,那么純電動汽車的市場可以更好。而這四個方面完全可以達到,我認為10年基本上不可能,當然也有可能某些指標的電池比如比能量等等單一項達到了,而充放電次數達不到,價格也達不到,因為汽車是大眾消費的產品,性價比是第一個要求,能量比、功率充放電速度是性能方面的,而價格達不到也沒有辦法,比如潛艇,核潛艇,你都是電池驅動,如果潛艇可以達到的話,核潛艇就沒有必要了,所以第一是電池,第二是電機,電機哪怕真正批量化生產了,同樣功率的電機和同樣功率的內燃機相比價格上有10倍的價差。
要想真正了解電池,就要看科學家做研發電池工作的論文,而不要光看廠商的宣傳。比能量確實現在有一些相當大的電池,比如鋰硫電池可以比能量做到1000個瓦時,也就是1000瓦時/公斤,但是充電速度很慢,而且電池容量也都還是實驗數據,離實際應用還有很多技術難關沒有解決。也有人說目前新能源汽車電機的技術還算是中國比較優勢的項目我們國家電機這方面和國際相比差距小一點,可以這么說,但是優勢卻談不上,比如以前低能量密度的電機像電風扇這樣的電機,中國有一些優勢,但是電動汽車上用的絕對不是這樣的電機,而是可能每公斤兩千瓦這樣一個比功率的電機,這樣的電機一般是直流、永磁的,這樣的電機我們國家和國際相比還是有差距的,無論是驅動效率還是發電效率,相對來講都會有一些差距。
新能源汽車里面難度最大的是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只要電池的問題解決了就非常容易做到,它不是汽車產業本身要攻關的,而是做電池的要攻關的,而混合動力汽車對汽車整車來講是難度最大的,因為要協調電池、電機、智能能量回收系統等等,混合動力技術難度最大,我們國家由于這些年來忽略了這樣一個技術,所以與國際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果說的不客氣一點,我們現在做不出來10年前日本普銳斯混合動力汽車,盡管一直在宣傳我們和別人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實際上遠遠不是這樣的,混合動力汽車上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當然,電池、電機方面,由于產業化的東西相對來講不多,這樣反而不容易看出這些差距。
實用角度來說應該加大力度在混合動力汽車,而純電動汽車就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動力電池和高效電機的基礎性研究研發上,如果現在就談產業化,假如將來出來的電池不是你現在投入的電池,那么現在所有的東西可能都白費了。
液化壓縮天然氣,從能源來講,地球上頁巖氣非常多,尤其是國內,現在發現的儲量來看用100年都沒有問題,加上我國南海還有很多可燃冰,可燃冰就是在海水高壓下氣體變成了固體,它也是天然氣,而天然氣在零下150度情況下經過高壓可以把天然氣液化,現在在商務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按照美國目前應用的成本來看,從同等能量角度來講,液化壓縮天然氣的成本只有汽油的1/10左右,價格很低,自然前景就非常好,而且我國的天然氣儲量比美國還要多,我認為這方面的前景非常好,起碼支撐一百年沒有問題,這樣也給電動汽車的發展留下了很大的余地,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基礎研究上,而不是每年多少萬輛,太急著超車,常常由于路線不對,還造成差距越來越大,本來直線可以過去的,卻還走了一條彎路再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