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首頁 > 學術論文

玉米秸稈還田對農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組分的影響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9 00:27:37
熱度:

玉米秸稈還田對農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組分的影響【摘要】:秸稈還田后作物殘體的分解轉化是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養分周轉平衡的一個至關重要環節。探明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轉化特征及其影響

【摘要】:秸稈還田后作物殘體的分解轉化是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養分周轉平衡的一個至關重要環節。探明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轉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不僅對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土壤固碳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可以為秸稈還田下的土壤養分管理提供參考依據。本文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研究了不同部位玉米秸稈的化學性質(C/N、木質素含量)和土壤質地對黑土區土壤CO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響;并基于秸稈還田的野外控制實驗,研究了常規育種下兩個玉米品種(先玉335和良玉99)秸稈在不同還田方式(覆蓋地表、填埋入土)下的分解情況及其對農田黑土碳氮組分、CO2排放的影響。室內培養實驗發現: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稈的C/N、木質素含量等有較大差異,其分解的難易程度也不同。玉米根和莖頂部秸稈具有較高的C/N或木質素含量,相對較難分解,還田后其CO2排放、激發效應和微生物量均顯著小于莖下部和葉。秸稈的木質素和氮含量均會對它的分解和CO2排放產生影響。木質素/N比木質素含量、C/N等更好地說明秸稈分解和CO2排放的差異。除玉米葉外,添加秸稈其他部位的黏壤土在培養期間的CO2排放速率、CO2累積排放量和激發效應均顯著大于對應的砂壤土。黏粒保護的作用不是兩種土壤中秸稈分解差異的主要原因,土壤中的有效氮等營養物質可能是植物殘體分解的限制因素。砂壤土中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比黏壤土中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大,而總溶解性氮含量小于黏壤土。與黏壤土相比,在砂壤土中實施秸稈還田更有利于土壤碳固存、微生物量保持和氮保存。野外控制實驗顯示:常規育種下不同品種玉米秸稈的化學組成存在明顯差異,在黑土中分解的難易程度和固碳效果也不同。先玉335玉米秸稈具有較高C/N、aryl類碳含量和較低的N-alkyl和carbonyl類碳含量,相對較難分解,具有比良玉99秸稈更高的殘留率和固碳量。所以,可以考慮通過選擇或者培育合適玉米品種來提高玉米秸稈還田的固碳效果。還田方式對土壤水熱條件、秸稈分解、土壤碳氮組分等均有十分顯著的影響。覆蓋還田條件下玉米秸稈的分解速率較慢,具有比翻埋還田下秸稈更高的殘留率、C/N和更低的含氮量。秸稈覆蓋還田還促進了原有土壤有機碳的分解、影響了土壤的碳氮組分。覆蓋還田下的土壤有機碳、全氮、MBC、TDN含量均顯著小于秸稈秸稈翻埋。忽略地表秸稈殘留量,可能低估了免耕對農田黑土有機碳的固碳數量,需要結合秸稈殘留量和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兩方面內容,進一步全面評價保護性耕作(特別是免耕)對農田黑土有機碳的固碳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秸稈化學組成 玉米品種 還田方式 土壤固碳 秸稈腐解 土壤質地 土壤微生物量 13C固體核磁共振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141.4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緒論12-23
  • 1.1 引言12-14
  • 1.2 玉米秸稈的化學組成研究14-15
  • 1.3 秸稈化學組成對植物殘體分解及有機碳固定的影響15-19
  • 1.3.1 秸稈C/N對植物殘體分解的影響15
  • 1.3.2 秸稈木質素對植物殘體分解的影響15-17
  • 1.3.4 秸稈化學組成對土壤有機質及微生物的影響17-18
  • 1.3.5 13~C核磁共振在秸稈腐解研究中的應用18-19
  • 1.4 土壤質地對秸稈分解的影響19
  • 1.5 還田方式對秸稈分解的影響19-20
  • 1.6 論文研究的切入點與思路20-21
  • 1.7 論文的研究內容與研究目標21-23
  • 1.7.1 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21-22
  • 1.7.2 研究目標22-23
  • 第二章 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稈對兩種質地黑土CO_2 排放及微生物量的影響23-38
  • 2.1 引言23-24
  • 2.2 材料與方法24-27
  • 2.2.1 土壤與作物24-25
  • 2.2.2 培養實驗設計25
  • 2.2.3 測定項目與方法25-26
  • 2.2.4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26-27
  • 2.3 結果27-33
  • 2.3.1 秸稈的化學組成27-28
  • 2.3.2 土壤的CO_2 排放28-30
  • 2.3.3 激發效應與秸稈化學組成的關系30-32
  • 2.3.4 土壤微生物量和TDN含量32-33
  • 2.4 討論33-37
  • 2.4.1 秸稈類型對兩種質地土壤CO_2 排放的影響33-35
  • 2.4.2 秸稈化學屬性與兩種質地土壤激發效應的關系35
  • 2.4.3 秸稈類型對兩種質地土壤微生物量和TDN含量的影響35-37
  • 2.4.4 對玉米秸稈還田實施與管理的探討37
  • 2.5 小結37-38
  • 章節過渡38-39
  • 第三章 玉米品種和還田方式對農田黑土CO_2 排放及碳氮組分的影響39-54
  • 3.1 引言39-40
  • 3.2 材料與方法40-43
  • 3.2.1 實驗地點與秸稈40
  • 3.2.2 實驗設計40-41
  • 3.2.3 測定項目與方法41-43
  • 3.2.4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43
  • 3.3 結果43-49
  • 3.3.1 秸稈的化學組成43-44
  • 3.3.2 土壤的水熱條件44-45
  • 3.3.3 土壤的CO_2 排放量45-47
  • 3.3.4 秸稈殘留率及其碳氮含量47-48
  • 3.3.5 土壤碳氮組分48-49
  • 3.4 討論49-53
  • 3.4.1 玉米品種和還田方式對土壤水熱條件的影響49
  • 3.4.2 玉米品種和還田方式對土壤CO_2 排放的影響49-50
  • 3.4.3 玉米品種和還田方式對秸稈碳氮含量及殘留率的影響50-51
  • 3.4.4 玉米品種和還田方式對土壤碳氮組分的影響51-52
  • 3.4.5 玉米秸稈還田后的固碳效果及供氮潛力52-53
  • 3.5 小結53-54
  •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54-57
  • 4.1 主要結論54-55
  • 4.2 研究的創新點55
  • 4.3 研究不足與展望55-57
  • 4.3.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55-56
  • 4.3.2 研究展望56-57
  • 參考文獻57-70
  • 附錄70-72
  • 致謝72-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三江平原草甸濕地土壤有機碳礦化對C/N的響應    竇晶鑫;劉景雙;王洋;趙光影;

ICP-AES法測定玉米秸稈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孫勇;楊剛;張金平;李佐虎;

長三角地區秸稈燃燒排放因子與顆粒物成分譜研究    唐喜斌;黃成;樓晟榮;喬利平;王紅麗;周敏;陳明華;陳長虹;王倩;李貴玲;李莉;黃海英;張鋼鋒;

我國玉米主產區秸稈資源利用現狀及其效果    王如芳;張吉旺;董樹亭;劉鵬;

蕎麥莖稈解剖結構和木質素代謝及其與抗倒性的關系    汪燦;阮仁武;袁曉輝;胡丹;楊浩;林婷婷;何沛龍;李燕;易澤林;

武隆縣自然保護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胡鵬飛;趙恬琛;

微波密閉消解ICP-AES法測定寧夏枸杞中礦物元素    趙麗莉;李愛華;辛國省;何立榮;趙萬余;

杜鵑黃化現象研究    陳德生;劉祥義;

光譜法定性及半定量測定中國墨汁中的元素    王志華;潘海云;王書俊;

微波消解ICP-AES法測定配合飼料中無機元素    辛國省;李愛華;巫亮;邱小琮;

生物結皮對內蒙古沙地灌叢草地土壤呼吸特征的影響    齊玉春;董云社;金釗;肖勝生;彭琴;何亞婷;劉欣超;

耕作方式對西南地區紫色水稻土全氮及堿解氮的影響    祝滔;郝慶菊;江長勝;袁雪;

伊犁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機碳的分布    孫慧蘭;李衛紅;楊余輝;楊玉海;

模擬有機質-礦質復合體對三氯乙烯的吸附    李巨峰;陳鴻漢;何江濤;張坤峰;

鐵氧化物礦物對苯酚和溶解性有機質表面吸附的初步研究    吳宏海;林怡英;吳嘉怡;曾麗璇;曾丁才;杜娟;

香椿有效成分的提取純化和生物活性研究    陳叢瑾

培養條件下小麥及玉米秸稈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土壤剖面有機質垂向變化規律及其對TCE的吸附行為研究    張坤峰

梨園樹盤覆蓋的土壤生態效應及樹體生理響應研究    趙德英

城市綠地土壤碳儲量及碳通量研究    陶曉

保護性耕作下黑土有機碳固定機制研究    范如芹

沼澤濕地墾殖前后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及其穩定性特征研究    霍莉莉

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農田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含量變化    邰繼承

東北平原地區退耕還林對土壤有機碳含量和組成影響的研究    叢巍巍

以華東、中南、西南地區為重點的大田作物秸稈資源量及時空分布的研究    王曉玉

水稻低纖維突變體LCM527-1的性狀鑒定、理化性質研究及基因定位    童杰鵬

玉米根茬收獲機的有限元分析及優化    葉紹波

禾谷類作物倒伏性的研究    管延安,李建和,任蓮菊,李根英

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影響其分解因素    張雷,嚴紅,魏湜

三江平原大面積開荒對自然環境影響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劉興土,馬學慧

木質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調控研究進展    耿颯,徐存拴,李玉昌

水稻莖稈形態結構特征和化學成分與抗倒伏關系綜述    羅茂春;田翠婷;李曉娟;林金星;

ICP-AES法測定茶葉、茶水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韓立新,李冉

ICP-AES法測定內蒙古地區六種沙生木本植物中金屬元素    劉穎;李景峰;嘎日迪;馬寧;

用ICP-AES方法測定淀粉中鉛、砷的含量    張毅民;姜暉;呂學斌;王虹;

水稻莖稈解剖結構與抗倒伏能力關系的研究    楊艷華;朱鎮;張亞東;趙慶勇;周麗慧;王才林;

Anatom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wheat    Eryan Kong;Dongcheng Liu;Xiaoli Guo;Wenlong Yang;Jiazhu Sun;Xin Li;Kehui Zhan;Dangqun Cui;Jinxing Lin;Aimin Zhang;

中國大氣氣溶膠中生物質燃燒的源追蹤及灰霾的形成機制    鄧叢蕊

玉米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常樹堂

淺談玉米秸稈還田    管鎖榮

安陽市實施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情況分析    王慶法,郭青松

玉米秸稈還田作肥料    張富良

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研究與示范    劉武仁,劉鳳成,馮艷春,鄭金玉,邱貴春,羅洋,蔡洪巖

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負效應淺析    王瑞彩

北方地區玉米秸稈還田的效益分析及經濟學思考    江永紅;郭善竹;

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注意事項與對策    李志強;

采用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后應注意的問題    楊玉棟;徐浩;

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與效益    吳迎春;

推廣玉米秸稈還田,確保糧食穩產高產    韓慧蘭;尚德勇;

旱地玉米秸稈還田及N肥去向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張鏡清;高緒科;

旱地玉米秸稈還田及氮肥去向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張鏡清;高緒科;

玉米秸稈還田循環利用機械化技術研究    高晶柱;孫紅闖;王洪利;

旱地玉米秸稈還田秋施肥與土壤氨揮發    周懷平;關春林;李紅梅;楊治平;

我市今年玉米秸稈還田325.35萬畝    趙豐民 張寶程

應大力推廣玉米秸稈還田技術    劉永安

東營區5萬畝玉米秸稈還田    劉洪兵徐淑霞 于曉堂

玉米秸稈還田注意啥    張麗梅

玉米秸稈還田種小麥    聶永強

玉米秸稈還田注意啥    賈友江

玉米秸稈還田要點    張滿良

玉米秸稈還田技術    正定縣農牧局 白俊香

玉米秸稈還田勿入三大誤區    張明來

文安:今秋48萬畝玉米秸稈還田    通訊員 高志丹 王猛 記者 解麗達

玉米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狀與小麥根系發育和功能的影響    蔣向

玉米秸稈還田對農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組分的影響    劉四義

玉米秸稈還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對冬小麥影響的生理生態效應    王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