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門關于開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
央企整合,能解決賣新能源車不賺錢嗎?
2025年06月08日關于央企整合,能解決賣新能源車不賺錢嗎?的最新消息:傳聞已久的兩家汽車央企—東風、長安合并的事宜迎來了新的進展。6月5日開盤前,東風股份、長安汽車雙雙發布公告。長安汽車的間接控股股東—兵器裝備集團分立汽車業務
傳聞已久的兩家汽車央企—東風、長安合并的事宜迎來了新的進展。6月5日開盤前,東風股份、長安汽車雙雙發布公告。長安汽車的間接控股股東—兵器裝備集團分立汽車業務為獨立央企,東風公司暫不涉及相關資產和業務重組。
這就意味著,原本是兵裝集團下屬二級子公司的長安汽車,在參與整合之后,將升級為一家新的汽車央企。
在重組方案發布之前,長安汽車掌門人朱華榮還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深藍汽車是首個實現階段性盈利的國企新能源品牌。在前不久的長安汽車2024股東大會上,官方表示,深藍汽車盈虧平衡點在月銷3萬輛左右,今年有望實現全面盈虧平衡。
深藍率先實現盈利的另一面是,其他國企央企旗下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目前基本都是虧損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并不是個例。
6月3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小米投資者大會上表示,小米汽車業務虧損正在逐步收窄,預計在下半年實現盈利。同一天晚上,蔚來發布了一季度財報,一季度凈虧損同比擴大30.19%......甚至在去年年底宣布實現盈利的零跑汽車,在一季度的凈虧損也同比擴大。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造車不到五年的小米,很可能會比蔚來和小鵬更快實現盈利。
總之,不管是新勢力還是央企國企,盈利難的痛點都是相似的。從5家上市汽車國企的財報數據來看,2019-2024年,凈利潤縮水了近357億元。
靠賣車,什么時候能“造血”?
李斌在財報會上說,相信最低的谷底已經在今年一季度過去了,二季度會重返上升通道。次日,李斌在采訪中表示,這一次只能靠公司的管理走出困境,側面說明了,短期內很難再有新的融資進來。
新勢力的十年,特斯拉率先干翻了傳統的估值邏輯,全球熱錢不斷涌入。在規模效應到來之前,他們依賴外部融資來維持公司運營,而經營上的虧損可以為了市場份額而讓步,畢竟,特斯拉用了十年才實現盈利。但是,當小米汽車這樣的參照物出現,“長期主義”的理由很快就無法讓投資人信服了。
前不久,小鵬汽車發布一季度財報,銷量大漲帶動營收大漲,凈虧損也大幅收窄。小鵬汽車官方表示,Q1亮眼成績背后,是自我造血能力增強,大產品周期加持。事實上,盈利狀況明顯改善的背后,也有大眾7億美元戰略投資的身影。
今年一季度,大眾汽車支付給小鵬的技術服務費達14.4億元,雖然占總收入比重不到10%,但貢獻的毛利接近40%,直接拉升了整體的毛利率表現。
零跑汽車也是同理,一季度零跑收到一筆3億元的技術服務費,這筆收入的毛利率達到了60%-70%,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一季度的財務表現。
強如新勢力中的優等生理想,一季度單車均價接近28萬元,單車毛利率也就在20%左右。不難看出,賣技術也好,賣服務也好,這些都遠比賣車來錢快多了。
理想,作為目前少數能實現自我造血的新能源車企之一,在今年一季度營收和交付量仍在增長,但凈利潤卻同比下滑20%。單車均價從去年同期的30.2萬元降到一季度的26.57萬元。
除了小米之外,新勢力還要面對比亞迪、吉利這樣傳統勢力的對照組。“不做20萬以下市場”的理想,一季度的單車利潤在7000元左右,而比亞迪的單車利潤在9000元左右。
而雷軍之所以有汽車業務今年盈利的底氣,在于一季度財報中,汽車業務的毛利率高達23.2%,經營虧損僅為5億元。遺憾的是,比亞迪也好,小米也好,他們的商業模式中都有無法被復制的部分。大部分玩家,只能靠老老實實賣車賺錢。
大河沒水小河干
去年年初,在長安汽車2024全球伙伴大會上,朱華榮的一番強勢輸出引起了輿論沸騰。他提到,新能源業務普遍虧損,供應商伙伴如果只顧自己盈利,整個產業無法長久。而這句話在網絡上引起了各種類似“汽車供應商不應該掙錢”的誤讀。
大河沒水小河干,OEM作為整個產業鏈的鏈主,如果車企都掙不到錢,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將更加有限。
現實也確實如此。在一季度的財報會上,李斌在解釋應付賬款時指出,蔚來給供應商設定的付款期限一直都是90天左右。但有些只接受60天內現金支付,有些會接受100%支票支付,而90天是一個平均的帳期。
前不久,李云飛在公開“汽車圈恒大”論時指出,比亞迪的平均帳期是127天,小于吉利、長城、上汽等主流車企。
事實上,帳期只是一方面,在此基礎上,車企用非現金的支付方式(比如承兌匯票)付款,兩個一合力,可以把真實付款周期做得足夠長,而且資金成本做得足夠低。這已經成為供應鏈中一個人盡皆知的“秘密”,也讓無數中小供應商苦不堪言。
“車企的常規操作是,付款時間到了,先支付一部分比如50%。剩下的錢,給你開一張幾個月后到期的銀行承兌。這還算好的,很多是付款時間到了,直接甩一張承兌匯票。里外里一算,相當于一年后才能拿到錢。”一位來自廣東的供應商李紅(化名)無奈地表示。
“有的新勢力出新車的時候喜歡說,初期產能不夠之類的話。其實我們內行人都清楚,一般這種情況,就是搞不定供應商。搞不定的理由也很簡單,采購量少價格低事兒還多,最關鍵的是,付款的時候還不及時。這種情況,誰愿意配合他們上產能?”李紅進一步解釋道。
而另一個人盡皆知的規則是,像英偉達、寧德時代這樣的強勢供應商甚至要先給錢再交貨。當有的帳期遠遠小于平均數,就意味著,大部分供應商的回款周期遠高于平均。
正因如此,孔輝科技的董事長郭川在六一兒童節當天,發布公開信,呼吁“電匯是回款的唯一方式”。即便孔輝科技率先突破高檔減震系統,成為國產汽車空氣懸架龍頭,也要深受長帳期和承兌匯票之苦。其他中小供應商的生存現狀,就可想而知了。
“不賣新能源車沒有份額,賣新能源車沒有利潤。”一位汽車流通領域的從業者一語中的。
事實上,在競爭激烈,大打價格戰的這幾年,車企少賺的錢,大部分并沒有流向供應鏈企業,但資金周轉的壓力卻最大程度地轉移給了供應商......
寫在最后
新能源車企還要面對的一個變量是,補貼政策的走向。小鵬就在一季度的財報中指出,對凈利潤有重要影響的其他收入增加至5.4億元,這里面主要是收到了新能源補貼款。
幾年前,特斯拉每次發布財報都要被唱衰,是靠賣碳排放積分賺錢。國內的新能源車企也要思考,待潮水退去,自己真實的造血能力,到底是什么樣的水平。
作者丨張凌霄
原文標題:央企整合,能解決賣新能源車不賺錢嗎?
-
張棟偉:整治新能源車圈內卷,不應只盯著零售價2025-06-05
-
幾十萬買個“移動充電寶”,新能源車反向賣電靠譜嗎?2025-06-04
-
當新能源車都不再叫智駕?自動駕駛還有未來嗎?2025-05-15
-
全球最大汽車運輸船“BYD SHENZHEN”啟運,搭載超7000臺比亞迪新能源車前往巴西2025-04-29
-
開小米SU7的“鬼火少年”,與新能源車險的殘酷物語2025-04-25
-
資本 | 關稅風暴來襲,新能源車企能否突出重圍?2025-04-14
-
200萬輛出海征程背后,中國新能源車企從“產品輸出”到“生態共建”2025-04-03
-
多項政策利好新能源車持續發展——3月政策洞察2025-03-31
-
多項政策利好新能源車持續發展——3月政策洞察2025-03-31
-
虧損、保費高,新能源車險難題待解2025-03-31
-
新能源車的鄙視鏈,你在哪個鏈?2025-03-31
-
1月份銷量暴漲:燃油車回光返照?新能源車自動駕駛在寒冬里瑟瑟發抖?2025-03-08
-
新能源車走進“淘汰賽”:江湖座次改寫,二線梯隊生死競速2025-03-04
-
多項政策利好新能源車持續發展——2月政策洞察2025-03-01
-
積分新政驅動,新能源車企依然面臨續航電耗雙重“考驗”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