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片大好的光伏產業,至今陰影未去。同樣以政府助推下的各省市
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不時被外界警告,或步光伏產業后塵。而對于投入巨大、電池技術亟需突破、市場需要同步培育的
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究竟要不要政府這只推手?河南省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曉明坦言:“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問題。”新
能源汽車前期投入很大,他舉例子說,“如果政府能扶持一部分充電站(樁)建設、經營,就能夠形成一個產業的健康微循環。”
經濟視點報:河南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底氣來自哪里?目前,發展狀況如何?劉曉明:河南省部分地市擁有產業優勢,比如新鄉的電池產業,鄭州的宇通、日產、少林等傳統汽車廠家,在全國都很有影響。此外,河南省高速公路里程總數占全國第一。全省二、三線城市數量多,這樣豐富適宜的道路資源,更易成為引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興奮點。新能源汽車前期有個市場推廣過程,地處平坦的平原地區,河南的市場推廣會較為集中。放到路況不同的中西部山區,新能源汽車推廣會為客觀條件所限。而道路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也是人集中的地方,污染隨之產生。這為發展新能源汽車提供了動力。
目前,河南4家有資質的企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和銷售。經濟視點報:目前,制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障礙有哪些?劉曉明:新能源汽車發展問題很多,首要還是電池技術的乏力。現在電池充電,依靠換電和充電。但未來會怎樣,還無法確定。最突出的技術瓶頸是,電池的蓄電量和實際利用有差距。將來是否仍大面積使用鋰電池,是否用鉛電池代替,電池用哪種材料,都不好說。或許,有一種代替電池材料的完全未知的新產品誕生。但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規劃發展,電池性能一直在進步。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產業的支持,與國家層面并不完全一致。這幾年,新能源汽車所走過的路程,在每個省每個市甚至每個縣,幾乎看不到差異性。看到鄰省或者鄰市上項目了,就跟著一轟而上,其實是不理性的。每個地區要考慮到基礎在哪,優勢在哪,能做出特色才行。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項目的一轟而上,造成了當前沒有資質的企業,比有資質的數量多。它首先是資源的浪費;其次是技術的不安全,直接危害社會。最后,造成力量分散。汽車廠家15萬輛是個批量起點,這也是個贏虧平衡點。如果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方向走,沒有生產資質的但在其他領域有優勢的企業,會考慮是否跟宇通、一汽等知名傳統車企合作,盡量避免各地出現小而全的新能源汽車局部熱情。
汽車是社會化產物。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示范運營很重要。前期,不能光投資沒收益,企業不僅做試驗,還要力求賣出去一部分,變成收益再反哺投入。國家支持傳統汽車產業來開發同車型的新能源汽車,不要在車身上重新搞一套,無謂投入。新能源汽車還是一個汽車,基本架構和傳統汽車相同。比如宇通,重點放在開發新能源客車上。相關企業可以分工協作,各自利用電機、電池、車身等方面的優勢,發揮綜合效益,優勢互補。
河南有很多產業集聚區,可設置動力電池園區。眾多企業聯合攻關,去掉惡性競爭。在一個區域內,電池企業達到一定量時,為之服務的能力也將被提高。服務發展了,電池企業成本降下來,產業鏈也隨之拉長。各地結合自身優勢,把自身這一環,做得最結實,做到獨一無二,競爭力便有了。避免中國傳統汽車眾多而龍頭企業的缺乏,新能源汽車發展要摒棄急功近利,避開“短平快”的開發模式。